第二十六章 迟暮 (中)

  第二十六章 迟暮 (中)
  “关白——” 加藤清正楞了楞,双目之中立刻露出了一缕无法掩饰的失望 。然而,多年左右逢源的经验,却让他迅速收起了心中的想法,双腿并拢果断躬身,“遵命!”
  “来人,与加藤主计头一道,送大明使团回驿馆!”
  见丰臣秀吉主意已定,年入一百二十万石的诸侯毛利辉元果断收起了倭刀,扯开嗓子大叫。仿佛主动请缨替丰臣秀吉“铲除奸贼”的,是另外一个人般。
  立刻有一队人马蜂拥而入,也不管杨方亨如何抗议,连推带搡,将他与沈惟敬、顾诚等人押了出去。随即,毛利辉元又是一声令下,几名眉眼清秀的小厮匆匆走进正堂,手脚麻利地将被丰臣秀吉劈断的矮几,以及摔在地上的茶杯茶壶等物,收拾了个一干二净。
  当外人和地上的杂物都不见之后,丰臣秀吉的头脑也彻底冷静了许多,冷冷横了一眼石田三成,咬着牙吩咐 ,“行了,那帮明朝使臣已经走了!你跟小西行长为何要联合起来骗我,可以说了么?”
  “关白息怒,此事,并非在下与小西摄津守蓄意欺骗,而是,而是阴差阳错!” 石田三成依旧满脸平静,仿佛自己完全是个局外人一般,慢声细语地解释,“与大明议和,乃是三年之前,关白全权委派于在下与小西摄津守。在下接过此重任之后,也曾试过,完全达到不战而征服朝鲜和大明的目标,然而,在了解我军在朝鲜的真实情况之后,却不得不接受现实,退而求其次!”
  “什么叫退而求其次?! 我军在朝鲜的真实情况又怎么了?” 仿佛当头又被泼了一桶热油,丰臣秀吉好不容易才压下去的怒火,再度熊熊而起。“难道我军三个月内,横扫朝鲜,所向披靡的战绩,全是假的?!难道不是大明向日本求和 ,而是你等,你等被打怕了,所以躲在釜山不敢出战?!”
  “咳咳,咳咳,咳咳……” 正堂内,忽然响起了一片咳嗽之声。所有领军诸侯,除了没去朝鲜参战的德川家康和伊达政宗,全都将头藏在了衣袖之下,面红耳赤。
  “你等……” 丰臣秀吉迅速扭头扫视全场,目光如刀。然而,下一个瞬间,三年之前小西行长骗得明军停止进攻后,亲笔写给他的那封信,却又从他记忆深处迅速浮现。
  三年前,日军横扫朝鲜 ,所向披靡的战绩,的确不是假造。但是,那仅仅发生于明军主力没有跨过鸭绿江之前。自打李如松带领明军主力跨过鸭绿江,正式介入日朝两国的战争之后,日军就被压得节节后退,在短短不到五个月时间内,接连丢失了平壤、开城、王京,一路被压回了朝鲜东南方的尚州!(注1:这里指的是李如松带领主力入朝之后。之前祖承训兵败平壤,人数很少,所以不能算主力对决。)
  当初他之所以同意小西行长全权负责跟大明交涉,一则是意识到日军准备不够充分,需要通过谈判争取时间,以便整军再战。二来则是为了减轻自己在国内的压力,避免有些心怀不轨的诸侯,趁着小西行长等人损失惨重之机,起兵造反 ,挑战自己的地位。
  只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议和这件事,就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小西行长每次向他汇报,都是大明不断让步的好消息。而他因为听信了小西行长和石田三成等人的话 ,认为光凭着谈判就能拿到大明、日本、朝鲜三国总摄政的权力,才没有催促已经修整完毕,并且补充了大量 铁炮的日军,再度挥师北上!
  “启禀主公,退而求其次的意思就是。我军重新修整之后的实力,依旧不足以实现关白的野望。” 仿佛能猜到丰臣秀吉心中的所想,石田三成忽然开口,直接指向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而那时,距离双方停战之日,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日本国上下都传开了我军击败明军,逼迫他们不得不主动求和的消息,关白您的声望,也如日中天。”
  “主公,如果当时在下实话实说,告诉所有人我军并无任何胜算,则如同火上浇油 !” 小西行长的反应是何等的灵敏 ,从石田三成的解释当中,迅速嗅到了一线生机,立刻向前爬了两步,悲悲切切地补充,“在下为了让我军能有更多的修整、准备时间,也为了不让天下人失望 。所以,所以才决定继续欺骗大明,告诉他们关白答应了他们的所有要求 。在下当初只是想,想竭尽全力将战事拖延到一年之后。然后,然后以明国毁约为借口,领军北征。这样,关白您的声望不会受到任何损害,我军也适应了明军辽东骑兵的疯狂战术,不会再重蹈覆辙。谁料,谁料后来竟,竟一错再错,以至于,以至于无法回头……”
  这番话 ,有一大半儿是事实,另外一大半儿,则是他给自己找的借口。可说着说着,他忽然就悲从心来,进而泣不成声!
  “毫无胜算,此话当真?哪怕,哪怕是重新整军之后,还给你们买了那么多铁炮?” 丰臣秀吉虽仍在气头上,却依旧从小西行长的辩白中,发现了一个无法相信的事实,皱着眉头,缓缓追问 。
  “关白明鉴 ,最初赶赴朝鲜参战的各部兵马,士气已折。即便重新整军,也没有信心面对敌人!” 小西行长抹了一把眼泪,沮丧地点头。
  “大明不同于朝鲜,大明将士,也不同于朝鲜官兵!” 石田三成接过话头,实事求是地补充,“特别是骑兵和火炮。前者多年与塞外诸部作战,经验丰富且战法老练,只需要百余人,就能冲破我方上千人组成的军阵。而我军的骑兵,却无法阻挡其脚步。”
  顿了顿,他继续大声补充,“明军的火炮,射程超过两里,移动方便,每次开火,便是成千上万枚弹丸横扫。我军的铁炮足轻,连对射的机会都没有,便会被打成蜂窝!”
  “真的?他们说的都是真的?” 实在无法相信敌军竟然如此强大,丰臣秀吉迅速将目光转向其他去过朝鲜参战的诸侯,大声询问。
  “小西摄津守在这件事上,的确没有说谎!” 先前曾经落井下石的小早川隆景这回没有再趁机踩上一脚,而是轻轻叹了口气,低声回答。
  “明军的辽东骑兵和火炮,一直是我麾下将士的噩梦!” 毛利辉元也一改先前态度,铁青着脸替小西行长作证。
  加藤清正不在,德川家康和伊达政宗没有率军前往朝鲜参战,没说话的资格。忽然间,小西行长的两头欺骗举动,就变得非常有情可原。甚至,甚至还可以称作:为了顾全大局,才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不假意答应明国提出的条件,双方兵马在三年之前,就得不死不休。那样的话,士气濒临崩溃的日军,除了被赶下大海之外,根本没有第二个结局!
  如果不假意答应明国提出的条件,对方怎么可能整整三年,不向釜山发一弹一矢?怎么可能放任分散在各地的日军撤回釜山,而不派一兵一卒中途拦截?怎么可能任由日方将和议的签署时间一拖再拖,甚至更改了和约最后签订的地点?!
  反过来,如果不对日本这边宣称,日军在朝鲜大获全胜,三年前,日本国内恐怕就已经燃起战火;
  如果不对日本这边宣称,大明皇帝准备封日本关白为三国的总摄政,大明王!不光是日本国内的主战派,甚至一些以“稳健”著称的家伙,也会推动在朝鲜的日军尽快重新北上作战,然后却不肯接受失败的结局!
  如果不对日本这边宣称,日本登陆中华的梦想,就近在咫尺,三年来,日本国内的各项施政措施,也不会推行得如此顺利,甚至包括一些明显会削弱诸侯全力的政令,也堪称畅通无阻;
  如果……
  能从一个卑贱的“秽多”,爬到天下人的位置上,丰臣秀吉这辈子吃过数不尽的苦,也忍受了无数他人所不能。这些屈辱和苦难,造就了偏执和自大的性格,同时也充分锻炼了他的能力,拓展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的智慧。之前,他与其说是被人蒙蔽,倒不如说,是自己利令智昏,主动将自己推进了如此幼稚可笑的骗局之中。而现在,好梦破碎,他却以常人无法企及的速度,恢复了清醒,随即看明白了整件事的起点,演化过程,和如今所面临的尴尬现实。
  如果说不愤怒,那肯定是假的。可除了愤怒之外,作为多次在生死边缘走过的枭雄,他却更清楚,该如何因势利导,才能避免情况继续恶化,甚至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
  他已经老了,无论精力,体力,都远不如当年。有些麻烦,他必须尽快解决,甚至转嫁出去,而不能留待后来。为此,哪怕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人,做一些违心的事情,甚至颠倒黑白!
  他需要的是,快刀斩乱麻。需要的是,维持麾下各方力量的平衡。需要的是,给儿子留下一个安稳的未来。需要的是,让家族的荣华千秋万代!
  唯独脸面这东西,丰臣秀吉从来就没需要过,今后也不打算在乎。猛然间,他深吸一口气,提着倭刀,再度扫视全场。
  除了石田三成之外,在场的文官武将们,纷纷将头侧开,谁都不愿跟他的目光相接。更不愿意因为哪句话,或者哪个动作不对,成为他的发泄目标。
  必须要有人,要为自己所受之羞辱,付出代价。也必须要有一个目标,将这件事引发的内部矛盾,向外转移。心中忽然有了决断,丰臣秀吉再度将倭刀举过头顶,大声宣告:“大明皇帝,欺人太甚!竟敢私自更改和约,出尔反尔!此耻非我一人之耻辱,而是日本举国之耻!若不能洗雪,我必然死不瞑目!”
  说着话,猛然将刀向下一挥,声色俱厉,“我决定,从即日起,兴倾国之兵,渡海西征。此番将士们如果不能饮马北京,绝不止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