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惊变(下)
第二十一章 惊变(下)
比起大唐的长安城来,大明的北京城要小得多。从安定门到故宫,快马加鞭不过三个西洋分钟,所以,安定门外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入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耳朵。
“什么,他们居然押了一帮瘦小枯干倭寇回来?!” 正准备登上午门城楼观礼的朱翊钧楞了楞,质疑的话脱口而出。随即,促狭的笑容就涌了满脸!(注1:明代出兵,从德胜门。班师,走安定门。阅兵观礼,在午门。)
自开春以来,他所承受的压力一日大过一日。为了比他下令从朝鲜撤兵,清流们把所有天灾的原因,都归结在了他为政“失德”上。面对汹涌而至的抨击,原本对东征持绝对支持态度的次辅赵志皋和兵部尚书石星,也陆续开始打退堂鼓。首辅王锡爵虽然依旧明面上努力跟他保持一致,可私下里,却不止一次提醒他,国库存银骤减,北方各地粮食价格迅速飙升的事实。
这种情况下,原本性格就偏于绵软的他,能坚持到现在还没向朝臣妥协,已经难能可贵。若是献捷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像某些人期盼的那样,成为清流们反对东征的新抓手,他就很难再继续“一意孤行”。
可东征半途而废的话,损失的,就不仅仅是数千将士的性命,上百万石粮食和上百万两白银。大明对于所有藩属国和塞外部落的掌控力,必然会大幅下降。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信,也会一落千丈。他这个皇帝,今后面对朝臣,将会更为弱势。下达的圣旨必然会被有司一份接一份封驳,命令甚至有可能出不了紫禁城!(注2:明代制度,凡六部奏请皇帝执行之事,须先经给事中审议,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
现在好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看到倭寇长得那般羸弱,谁还敢断言东征胜负难料?!既然东征有胜无败,大明先前投入的那些粮食、白银就不能算打了水漂。劝他尽早从朝鲜撤军,避免重蹈故隋覆辙的话 ,就全成了放屁!
“恭喜皇上,谈笑间,破人心中贼于无形。” 皇帝身边,自古以来就不缺马屁精。看出万历皇帝心情大悦,奉命赶回来传递消息的小太监李进忠,立刻趴在地上,大声祝贺。
这句话,说得实在太有水平。顿时将万历皇帝朱翊钧连日来的迟疑和颓唐,尽数洗成了镇定自若。也让万历皇帝朱翊钧脸上的笑意,愈发浓郁。猛地握紧双拳,朝着天空挥了几下,随即,大声命令:“来人,传朕口谕给英国公张元功和孙暹,让他们引领献捷将士,入城之后,先向西南绕行,自大明门进入皇城,再到午门等待校阅。”
“遵旨!” 李进忠乃是孙暹一手提拔起来的弟子,深得师父真传,立刻跳起来,挺直身体,拱手领命。然后一路狂奔冲出了宫门。
不待他的脚步声去远,万历皇帝朱翊钧再度展颜而笑。随即,又冲着身边的随堂太监张超大声吩咐,“你,替朕去传口谕给王锡爵、赵志皋和石星。要他去午门等朕。待观礼之后,朕要与他们三个,一道接见有功将士!”
“遵旨!” 随堂太监张超向来有眼色,也故意装出一幅雄赳赳模样,先给万历皇帝行礼,然后小跑着去传达口谕。
“你去,替朕准备四份麒麟服、秋水雁翎刀和银鎁瓢方袋 。” 万历皇帝朱翊钧越想越高兴,继续挥舞着手臂发号施令。
“是!” 另外一名小太监肃立躬身,大步流星而去。
“嗯!” 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湛蓝的天空,万历皇帝朱翊钧欣慰点头,仿佛天空之中,倒映着李如梓、李彤、张维善、刘继业和其他所有凯旋将士的身影。
在他看来,李如梓和李彤等人专门挑选羸弱的倭寇展示给京城百姓和文武百官看,虽然狠狠打了一记那些唱衰东征者的耳光,却让四人的战功,也减色甚多。所以,他这个做皇帝的,绝不能让忠臣吃亏,在官职和赏赐方面,必须给予补偿。
李如梓不久之前刚升为都指挥同知,辽东军副总兵,上面还有好几个做副总兵的哥哥。李彤、张维善和刘继业,从上一次被提升到现在,时间也不够三个月。所以,无论自己怎么欣赏四人,他们的官职都无法进一步。
官职上短时间内无法再进一步,就只能在别的地方想办法。麒麟服,秋水雁翎刀和银鎁瓢方袋,便是专门为此而准备。虽然这三样东西,都不值多少钱。可穿戴在身上,却代表着一种特别的荣宠。以后无论遇到谁,说话时底气都能足上三分。
四个身穿麒麟服,腰挎秋水雁翎刀的少年才俊,同时出现在朝堂之上。想想,万历皇帝都觉得赏心悦目。特别是这四人当中,至少有两个是他慧眼识珠,亲手一路提拔起来的,更令他感到志得意满。
他自问眼光没错,想法也没错。大明朝不缺千里马,缺的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自打张居正亡故以来,大明朝的国力也不是像某些言官说的那样,每况愈下,而是随时能够重现辉煌。
想当初,张居正不过是凭着一个戚继光,一个俞大猷,就南征北讨,令大明的江山固若金汤。如今自己又亲手发掘出来了李子丹,张守义和刘继业,他们三个今年都还不到二十岁,他们三个成长起来之后……
……
“这四人心思灵活,做事不拘小节。其中一个出自辽东将门,另外三个则出自勋贵之家。若是不加压制,恐非国家之福!” 此时此刻,同样将目光已经看向将来的,还有次辅赵志皋和吏部尚书陈有年。
与万历皇帝满怀振奋不同,他们两个,都警觉地将目光放在了可能出现的危险上。辽东将门,通过李成梁、李如松父子的多年经营,如今已经呈现明显的尾大不掉之势。只要那父子两人之一压制不住野心,安史之乱就会在大明重演。
而大明开国勋贵之后,自成祖那会儿起,就是朝廷的重点防范对象。朝廷可以容忍他们混吃等死,容忍他们作奸犯科,只要他们不动谋反的念头,就轻易不会对他们痛下杀手。可如果他们当中有人出类拔萃,想要恢复祖先的辉煌。皇帝和朝臣们,立刻会心有灵犀地合力打压。如此,才能保证大明不会出现唐末那种藩镇割据或者汉末那种军头专权情况,才能维护大明江山永固。
“必胜,必胜,必胜……” 长街上,看热闹的百姓越聚越多。包括那些原本已经对献捷礼看腻了的人,也纷纷从家里走了出来,亲眼欣赏倭寇们的猥琐模样!
“必胜,必胜,必胜……” 缓步前行的将士们,再度以长枪顿地,齐声高呼。节奏分明,斗志昂扬。
他们一个个生得肩宽背阔,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感觉心里头踏实。他们身上铁甲和头盔在日光下闪闪发亮,手中的兵器耀眼生寒,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战斗力非凡。他们无论乘坐战马,还是徒步,队形都整整齐齐,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这是精锐之师。他们的外形与精、气、神,都跟倭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京师中一直流传的战败消息乃是谎言,东征军在朝鲜肯定百战百胜,所向披靡。
李如梓和李彤,各自骑着一匹辽东雪花青,走在骑兵的队伍中央。在他们身后落后三尺远位置,则是张维善和刘继业。因为身上的铠甲与众不同,身前还各自飘着一面认旗,看热闹的百姓很快就将他们四个与捷报上的名字对上了号。
年少有为,文武双全,还简在帝心,前程无量,数道无形光环加持下,他们在百姓眼里,一个比一个英俊倜傥。
“将军哪日若得闲,妾愿为君解罗衫——” 临街的一座青楼中,有几个大胆的姐儿,忽然推开窗子,轻挥红袖。
“好——” 看热闹的人群中,喝彩声犹如雷动。一半是为了凯旋之师的雄壮,另外一半儿则是姐儿们的大胆。
“男儿何不带吴钩,跃马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得到百姓的鼓励,原本只是想趁机蹭些人气的歌姬舞妓们,愈发来了精神。再度扯开嗓子,将李贺的诗,改头换面齐声吟诵。
她们的声音不高,但是别具特色,顿时又搏得一个满街彩。无数看热闹的青年男子,羡慕之余,热血迅速涌上头顶。恨不能现在就告别家人,赶赴朝鲜投军,豁出性命去,搏一个风光凯旋时,满楼红袖招。
“汉兵出顿金微,照日光明铁衣,百里火幡焰焰,千行云骑霏霏。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 另外一座青楼不甘示弱,临街的窗子齐齐打开。数十名歌姬红唇轻动,将破阵乐大声唱出。
“好,好……” 看热闹的百姓鼓掌顿足,将喝彩声不要钱般送上。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常浩然悄悄给青楼的女掌柜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刻挥动半裸的手臂,奋力敲响鼙鼓。
“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匹马城西挑战,单刀蓟北从军。” 不待看热闹的百姓和凯旋将士弄清楚鼓声从何而来,歌姬们再度启动红唇。
一股醇酒般的感觉,迅速涌上所有人的头顶。长街两侧,百姓们手舞足蹈,如醉如痴。
“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阁论勋。” 吟唱声继续,喝彩声也不绝于耳。李彤、张维善和刘继业三人侧头互视,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骄傲。
从去年投笔从戎到今年凯旋来归,他们几个用热血和汗水证明,自己并不是仗着家族余荫为所欲为的纨绔子弟。他们一样读书,上进,一样渴望着被长辈承认,渴望着建功立业。他们没有辜负任何信任自己的人,哪怕这份信任并不纯粹。他们不光懂得索取,还懂得付出,对每一份关爱提携,都给予了成倍的回报。
他们在知道今天这份荣耀来之不易,他们期待接受了皇帝陛下的校阅之后,尽快返回朝鲜战场。他们相信,只要东征不半途而废,大明的日月旗,很快就会插到朝鲜最南端的釜山城!他们期待,自己继续带领麾下弟兄们,东征西讨,为大明,为天下百姓……”
“捷报,捷报……” 几匹快马,忽然从前方的交叉路口闯过,直奔午门。
负责维护秩序的锦衣卫赶紧上前拦截,却被马背上的信使直接挥动号旗抽开。后者一边继续朝着皇城风驰电掣,一边扯开嗓子,奋力高呼,“倭国请降,愿退兵,释放朝鲜王嗣,称臣受封,永不再犯!”
“捷报,捷报!倭国请降,愿退兵,释放朝鲜王嗣,称臣受封,永不再犯!” 第二队告捷使者紧跟着赶至,沿途扯开嗓子放声高呼,唯恐自己带回来的喜讯,百姓们听之不见。
“什么,这怎么可能?” 正在憧憬着今后继续在朝鲜为国征战的李彤楞了楞,瞬间僵在了马背上。
“必胜,必胜,必胜……” 欢呼声宛若海浪,将他的质问瞬间吞没。成千上万的官员和百姓手舞足蹈,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