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韬光养晦(二)

  史进一开始是想着出兵攻下青州济州,然后再攻克兖州,将三州连起来,打明旗号反宋的。
  只是听到吴用说要放弃青州城、放弃须城,退回梁山韬光养晦。
  莫非时机还没有成熟?
  造反关系上万人的生死存亡,由不得史进马虎,他虚心地问道:“这是为什么?还请加亮先生指点!”
  看到史进并没有因为攻克青州城,就骄傲自大了,依然肯虚心地向自己请教,吴用满意地点点头。
  吴用将心中早已经想好的理由说了出来:“虽然我们攻克了青州城,不出意外当可以攻占青州、济州、兖州三州。但我们还是没有做真正做好起义造反的准备!”
  “赵家养士一百五十余年,不曾杀害一文士,天下文士皆心向赵家。大哥此时起义,只怕不会得到多少文士帮助!没有文士的帮助,大哥准备找谁治理这些州地?没有文士的帮助治理,这三州之地要是所托非人,只怕不但帮助不到我们收集粮饷,反而会招惹百姓不满,心生怨气,要抵制我们。”
  “而且当今圣上虽然贪图享乐,宠幸奸臣。但还没有到天怒民怨的地步,天下百姓依然心向大宋。”
  “青州城虽然城高墙厚,但青州、济州、兖州皆无雄关险要之地可以把守阻塞朝廷大军。而且朝廷一向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中央禁军有八十万,西北禁军有十几二十万。虽然梁山军训练有素,但兵甲不多,就算有三州之地,也只能满足两三万兵马所需,还要分兵把守各地。到时朝廷派大军来围剿,我们就首尾难顾,只怕会被朝廷一一击破,死无葬身之地!”
  “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们这边,大哥此时起兵造反并不是合适的时机。还望大哥三思!”
  史进听到吴用的理由,陷入了沉思。
  大宋的田税虽然不算轻,但大宋队对海贸很重视。贸易的税收占了朝廷财政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对田税的依赖没有明朝那么大。
  不像是明朝,朝廷财政主要是依赖田税、矿税、盐税,这三样有一样出了问题,明朝的财政就出问题。
  缺钱的时候也只能增大田税、矿税,本来明末就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收成就不好了。
  这田税再增加,再加上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收,这农民百姓怎么活的下去。
  也因为如此,明末时候,李自成等人都被官兵打败了几次,但依然能东山再起,轻轻松松再拉起几十万大军,就是因为百姓没活路了,只能造反了!
  现在大宋没有增加田赋,虽然有贪官污吏,但还是能活的下去。
  这个时候造反,根本不可能像明末那样,随便就能拉着几十万的百姓跟着一起造反。
  宋朝和明朝虽然都是重文轻武,但却是有本质的不同。
  明朝呢?
  当了知县,不贪污,一个月想吃上肉都是千难万难。
  据说清官海瑞母亲生日了,海瑞咬着牙买了两斤肉给她庆祝,立马被锦衣卫当成新闻上报到中央去了。
  连一个知县吃顿肉都这么难了,可想明朝那些官员的薪水是多么低了。
  这才造成了明朝贪官一大堆,基本无人不贪。而且贪都贪了,贪多贪少都一个样,那干嘛不多贪一点。
  也造成了贪官更加剥削百姓,百姓益加活不下去的恶循环。
  不像明朝,宋朝重文是真的很重文士,各种福利一大堆,当真是高官厚禄。
  按照现在的换算,只要当官了,不贪不墨就有十万年薪起底。
  要是部长级别以上的是百万年薪。
  薪水高、福利好,那么好的待遇下,大宋的官员又怎么会轻易跟随你一个山贼造反?
  没有文士的帮助,谁来管理底盘!
  靠手下那帮粗汉吗?
  想想还是算了。
  他们有几个人能看懂字的,连字都不认识几个,还指望他们懂收税,懂法律,做文案,核算,会看账本,会审案?
  地盘没有人治理,就算占领下来,又有什么用!
  不但不能起到帮助作用,甚至还会成为拖累。
  那样自己还怎么安心去攻城略地。
  秦朝能一统天下,除了武安君白起、王翦等统军之才外,还因为有像商鞅、李斯这些治理之才的帮助,才能让秦国国库充足,可以供大军用度无缺。
  刘邦最后能夺取江山,是项羽军事能力不如刘邦,不如韩信吗?
  刘邦都接二连三的被项羽打的溃败,丢下军队城池自个逃了,父母都被项羽抓住了。
  但最后刘邦依然能拉起大军战胜项羽,以萧何为首的的文官保证了后勤供应,给了刘邦东山再起的资本。
  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哪个不是治国的济世之才。
  反观李自成!
  不懂治理,手下又没有治国的大才!
  很多人都说李自成如果不纵容手下抢夺陈圆圆,说不定大清就没有机会入住中原。
  但其实就算当初不夺取陈圆圆,李自成也夺取不到天下。
  看看他入城后干得事就知道了。
  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
  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
  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
  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说的就是治理国家,必须要有耐心。
  虽然明末时期贪官比较多,但最起码可以保证整个国家体系不会崩溃,陷入无序的状态。
  正常合理的做法是严惩一些罪大恶极的贪官污吏,消除民怨,接收大部分的旧官员。
  然后一边加强治理,一边培养官员,慢慢替代旧官员。
  等到建立起的新体制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的运转时,再秋后算账啊!
  满清就是继承了大明的旧官僚,稳固了体系,才可以慢慢铲除各个反对势力,最终坐稳了江山。
  李自成刚攻克京师,连天下都还没有一统,就迫不及待的要将所有文官都抓起来拷打了。
  导致整个国家体制完全瘫痪,除了抢到了几千万两银子,其他什么都没有。
  没有人去收粮草,没有人去制造兵甲,没有人安定百姓恢复生产。
  统统没有,没有稳固的地盘,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
  李自成才会在山海关战败后,一败再败,再无翻身之日。那几千万两银子最后还是便宜了满清!
  史进越是思考,就越觉得吴用说得有道理。
  当以李自成为鉴,没有人治理的文官,单凭武将,就算夺取了城池,也是守不住的。
  现在宋徽宗败家作死的程度还不够,百姓造反决心还不够。招揽不到几个文士,手下没有几个懂治理的人才。
  还真不是起义造反的时候!
  吴用劝自己要韬光养晦,他心中也一定想到了对策。
  史进当即站了起来拱手说道:“加亮先生既然劝史进要韬光养晦,心中必有良策,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