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原来大吃大喝也是在为大哥办事

  在大将军府上的这一番直言敢谏之举,最终也让李素大致看明白了这段史书原本未载的平叛决策,为何最终还是出了那么大的纰漏。
  袁绍这人,大战略其实是没问题的,眼光也是真的不错。
  但亏就亏在不知最底层民间疾苦,不知道穷人和“小人”的想法,这方面缺乏同理心。
  包括后来曹操给袁绍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评语,说到底其实也是这个原因——袁绍其实知道什么是大事,也知道什么是该干的。
  但到了要下注的时候,他又舍不得下那么大的本钱,觉得赔率有问题。然后就被更豪爽更果断的曹操抢走了投资机会。
  眼下本该果断想办法勒紧裤腰带筹钱,要不就别征发南匈奴。
  但他却把心思花在“如何不给钱,咱跟羌渠单于谈谈效忠大汉的企业文化,谈谈996福报,谈谈使命愿景价值观”上面。
  不是说不能谈使命愿景价值观,而是愿景只能说服单于这种拿分红的人,这些人有远志,能够管理自己的欲望,延迟满足。
  而南匈奴底层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三和大神”,你给他拿月薪他都觉得你黑厂呢,恨不能只接工资日结的活,谈愿景那就更是黑厂中的黑厂了。
  当然袁绍的礼贤下士、仗义助人,这些都不是假的。
  但关键在于,你首先得是个“士”。寒士好歹也是士啊,得识字。
  跟“士”打交道打多了,就容易产生“君子言义不言利”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觉得对付所有人都能跟对付“士”一样招数。
  而贫苦农民、大头兵要什么,想什么,就触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了。
  ……
  离开大将军府,李素心中也是有些惆怅。
  说到底,还是现在地位太卑微,他跟刘备一个比三百石一个正三百石,说啥也没人听啊。
  不过好在话已经说过了,直言敢谏的印象也在这几个大人物之间传开了。
  加上袁绍虽然不纳忠言,但好歹还讲究“礼贤下士”的面子,所以对刘备和李素表面上还是挺客气的,大伙儿也就没有受到责难。
  而且,等到将来,事实的发展证明了征发南匈奴这一决策的失误,李素的正确性也能得到进一步的背书。
  这样一来,刘备会更相信李素的智商。
  而沮授对袁绍的好感,也会提前留下一道裂痕,对李素和刘备的好感度却会略微此消彼长。
  收获了这几点好处,今天这顿舌战就算没白扯。
  一行人惆怅地走到街上,离开大将军府门已经走出三四十步了,这时,背后忽然传来一个声音:“沮先生请留步。”
  沮授三人回头看去,原来是曹操。
  曹操如今跟何进的关系也算比较心腹,所以事儿谈完之后,他比沮授、刘备要晚退场一会儿。应付完了那些繁文缛节之后,才匆忙追赶出来的。
  “原来是曹兄,不知有何指教?”沮授三人都礼貌拱手。
  曹操也回礼:“大将军不纳忠言,我对讨贼之事,也是颇感隐忧。三位似乎见识不凡,请到舍下饮酒叙谈。”
  李素皱了皱眉:曹操这是觉得大家“所见略同”,对他和刘备有了结纳之心?
  不过,只是喝顿酒,倒是没什么,反正现在天下还没进入争霸节奏,大家没有阵营矛盾,能多交点有地位的朋友并没坏处。
  于是一行人就搭了曹操的马车,去了曹府。
  到了门口,李素和刘备看着曹府的气派,也是暗暗心惊。而一旦走到里面,装饰之奢华,更是让刘备目瞪口呆——这也太有钱了吧?起码比大将军何进的府邸都奢华呀!
  李素这才反应过来:如今的曹家,可是正儿八经的大富之家!
  曹操的老爹曹嵩,现在还位列九卿,这几年里历任了鸿胪寺卿和大司农,那都是肥差啊。
  尤其是大司农,管国家的粮食储备交易和其他官方贸易(这种贸易理论上是为了平抑物价,类似于宏观调控),这得特么多肥!
  所有这些官职,都是曹嵩买来的,加上曹嵩这人本来就贪,当大司农任内每年捞到的钱肯定海量——估计每年拿出三四千万买官,至少多贪一倍回来。
  因为做大司农赚钱太多,历史上曹嵩就是在这两年,花了一亿买个太尉当当——
  如今的太尉还是张温,历史上张温会因为几个月后没能阻止“韩遂杀北宫伯玉后自立”的理由被罢免。
  然后轮到崔烈买太尉,崔烈又因为张纯崛起被罢免,
  再轮到曹嵩买,最后曹嵩又因为明年初的葛陂黄巾军爆发被罢免。
  反正灵帝末年的太尉就是花一个亿就能当,当几个月后,只要国内有任何新的乱贼出现,这个太尉就会被借口撤职,然后再卖一遍。
  从这个角度来说,买太尉相比买其他官,随机性因素比较多,任期也不固定。
  有点像拆盲盒,贼吉儿刺激。
  李素进了曹府,在主人家的带领下略微赏玩一番,便心中暗忖:
  “现在曹嵩还没买太尉,但随时都能买,那就意味着曹家的地窖里,至少窖藏了一个亿的铜钱或者等值的黄金。真特么有钱啊,要是这些钱不买太尉亏掉,说不定曹操后来讨董所需的五千人马,都不需要卫兹赞助了。”
  ……
  李素走马观花地瞎想了一会儿,曹家的仆役已经端上美酒佳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