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隐现
吕保玛茨基元帅好大喜功、粗枝大叶,可他都手下不乏精细之人。在加冕仪式结束后,元帅的顾问们就将国王今日在教堂内所发布的宣言所表达的意思“翻译”给了元帅听。
吕保玛茨基听完后,当即大怒了。他是一个传统的贵族,要他和卑贱的农民一齐分享权力,那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吕保玛茨基元帅觉得,没有比这更大的侮辱了。虽然有些顾问觉得,国王的此番言论不过是团结各个阶级,特别是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民一同反抗侵略者的权宜之计,可元帅还是接受不了。在元帅的眼中,一个贵族权力受到限制,要和农民、商人这些卑贱的群体一起掌权、平起平坐,那是比被瑞典或者沙皇俄国灭亡了更悲惨的事情。
为了表示抗议和不满,吕保玛茨基拒绝前往国王的临时行宫参加晚宴。而那些与元帅抱有同样想法的贵族,见吕保玛茨基元帅做了出头鸟,也各个紧随其后,纷纷以各种理由推托了前往行宫参加晚宴的邀请。
如此一来,和热闹的加冕仪式比起来,晚宴简直是门庭冷落鞍马稀。到场的人,竟只有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总兵、大光明山修道院院长科尔德茨基、国王顾问雅努什·基什卡等少数的几人。
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老大人也未到场。不过老大人并非背弃了国王,而是前往吕保玛茨基的元帅府,去为国王和元帅说和去了。
“在其他的国家,国王就是国王。可是在波兰,国王什么都不是。军权、财权、外交都被那些元老院的元老贵族所掌控着,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他们的同意都办不成。今天,我只不过是颁布了一个宣言,吕保玛茨基就这么的反对我,以拒不参加晚宴来抗议,他到底还是不是我的臣子?”卡齐米日国王气愤地说道。
“陛下,元帅只是希望您能尊重共和国的传统。”雅努什小声地说道。
这时候,雅努什·基什卡是尴尬的。作为共和国内的大贵族之一,他的情感是站在元帅那一边的,从共和国辉煌时期走过来的雅努什当然认同贵族的权利应该受到尊重;可是出于国王顾问的职责和理智,他又很清楚,贵族共和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了,议会的一票否决和推诿扯皮,使得这个国家错失了很多的机会。
“我有不尊重传统吗?我有说过要剥夺元帅的权力了吗?我只不过是要让那些其他阶级的爱国者能够分享权力,并且动员所有的力量去驱逐瑞典人。贵族,哪怕是加上那些一无所有的小贵族,他们占共和国的总人数不过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是依靠在共和国十分之一的力量在和四周围的国家在战斗的,那么为什么不去动员那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呢?有了他们的加入,共和国才有可能渡过危机。”卡齐米日国王大声地为自己的宣言辩护着,其条理之清晰,真是令雅努什刮目相看。
不待雅努什说话,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总兵也站了出来,说道:“的确是这样,陛下。在我和瑞典人的交战中,我曾经多次地看到那些由自发的农民喝小贵族组成的义军,用最简陋的武器和装备精良的瑞典人交战,他们虽然损失惨重可却仍然勇往直前,那报国的勇气,连我都自愧不如。”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显然是支持国王的决定的。总兵的话更增加了卡齐米日国王的信心,卡齐米日的眼神中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神采,向一个胜利者一般看着雅努什。
“可是陛下……”
“我也赞同……”
雅努什想说话,可科尔德茨基院长却和他同时开了口。为了表示对院长的尊重,雅努什只好停下来,等科尔德茨基院长说完。
“我也赞同斯特凡总兵的说法。”科尔德茨基院长说道:“在修道院保卫战期间,许多农民纷纷加入到保卫修道院的战斗中。他们的表现并不比那些贵族来的差。”
卡齐米日国王抚掌大笑。现在,总兵和院长都是支持自己的。
雅努什无奈地摇了摇头,他不怀疑斯特凡总兵和科尔德茨基院长说的都是真话。他也很清楚激励农民对反抗侵略的好处,可是现在,只在现在,至少农民的力量还不如元帅的力量来的实际。
“可是陛下,反攻在即,我们还需要元帅的支持。”雅努什劝诫道。
听雅努什这么一说,国王、总兵、院长三人都沉默了。雅努什点出了最现实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即将展开的大反攻中,吕保玛茨基元帅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因为今天这件事情元帅拒绝出兵的话,将对共和国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手下是有兵,可是他的补给都是来自元帅的。
就在这时,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回来了。老大人一身地风尘仆仆,额头还冒着汗,显然是来的极为匆忙。
“陛下,元帅他说什么也不肯退让。他希望您尊重共和国的传统。否则的话,元帅暗示说他可能推迟反攻的日期。”
一走到卡齐米日国王的跟前,波托茨基就气喘吁吁地说道。
国王的面色铁青,吕保玛茨基果然拿反攻来要挟自己了。
“就没有转圜的余地吗?让国王陛下撕毁自己刚立下的誓言,这置陛下的权威于何处啊!”雅努什对波托茨基问道。
波托茨基摇了摇头。他又何尝没有斡旋,甚至于他还在没得到卡齐米日国王的首肯下,提出了让国王给元帅写下保证的承诺,以换去元帅的谅解,可是吕保玛茨基丝毫不为所动。
这时候的元帅,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出了一个军阀的本色。
雅努什看向了卡齐米日。现在,就看国王他自己的决断了。
卡齐米日紧咬着嘴唇。看的出来,他的内心在做剧烈的挣扎。
半晌,卡齐米日国王开口说道:“走,我们去立陶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