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

  张昭心里一团火憋了两天,好不容易把事情弄到御前来。事情还没开始讨论,刘大夏就蹦跶出来。心里火气蹭蹭就上来。他明白,刘大夏这是将他当做“政敌”。
  弘治皇帝并非性格强势的帝王,给朝廷重臣刘大夏质问,神情略微有些为难。
  弘治十四年,刘大夏接任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后,就非常的受弘治皇帝器重。
  在刘大夏回京之前,弘治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是马文升。
  这并非说弘治三君子之一的马文升,如今就不受器重。而是马文升今年已经七十七岁,行动不便,听力下降。根本没有精力再付以国事。马尚书能有精力把吏部的事情理清楚就算称职。
  这里涉及到大明的一个制度问题,就是朝堂高官们的职责,并没有绝对的分明。完全是看皇帝听谁的意见。
  譬如:刘大夏在面圣时,弘治皇帝经常询问他兵部尚书职权以外的国事。大夏亦随事纳忠。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刘大夏每件事都尽忠为国的回答。
  那么,请问刘大夏仅仅只是个兵部尚书吗?显然不是!
  为什么弘治皇帝放着三个治世之能臣的阁臣不问,偏偏要去咨询刘大夏?这里还涉及到明代政治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秦汉的制度是: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唐朝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但是大明朝的辅臣们呢?全部都是翰林出身。
  这就导致辅臣们最擅长的是“和稀泥”,水平臻至化劲。譬如,大明做官技术能排进前三名的申时行申阁老。耐弹的宰相,人称刘棉花的刘吉。
  辅臣们一般处理政务都是因遁守旧,力求平稳,维持明王朝的运行。能够兴利除弊、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敢于驳回皇帝不合理的要求就算是贤相了。
  皇帝真要辅臣们去办实务,那有点为难人。他们基本都是务虚不务实。说的透彻点,就是他们是批奏章的,要他们协调、纠集各方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他们搞不定。
  (当然,大明的辅臣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有例外的。譬如,太岳相公)
  所以,弘治皇帝会倚重办事的大臣。事情总要人去做的。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弘治名臣!
  其实张昭也是这种制度下的受益者。如今弘治皇帝就非常倚重他来处理军务。
  张昭办事的能力比文臣们经常念叨什么“军务十条”、“边事疏”要强得多。
  而这恰恰就是刘大夏和张昭不对付的根本原因。张昭以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侵占了兵部尚书的权限!兵部尚书才是大明朝的军中一哥啊!
  这刘大夏如何能忍?
  …
  …
  弘治皇帝不吭声,张昭也不客气,上前踏出一步,质问道:“光天化日之下,走在京师的道路上却被歹人掳走。天子脚下,连白天走路不安全了,这是小事?那请问在刘兵部眼中,什么是大事?”
  刘大夏在御前的站位,比张昭靠前,当即侧过身,对着张昭,他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沉着脸,不疾不徐的道:“京师两三百万人,每失踪一个人,就说明京师不安全吗?朝廷设有司,就是为处理各种事务的。你小题大做,蛊惑君上,想要干什么?”
  张昭的奏章被票拟,内阁的意见,或者说首辅刘健的意见认为张昭的处理意见是:借题发挥,小题大做。不如,镇之以静。
  但是,弘治皇帝却偏偏召开御前会议来商议此事,弘治皇帝的态度可想而知。
  在场的每一个人是官场小白。这种“送分题”谁不会?刘大夏直接指出张昭居心不良。
  蛊惑君上,接着再扣扣帽子,搞不好就会群起而攻之啊!这个念头,书浮现在乾清宫西暖阁中的一众大佬中。姜还是老的辣。刘尚书连消带打啊!
  张昭这两天也不是干闲着的,也懒得搞“演技”,他演技在老油条们眼中肯定不过关。翻脸道:“刘兵部遇事就只会推诿吗?京师中那年没有人被拐卖?顺天府衙解决了吗?
  用你那生锈的脑子好好想想,你这次推给顺天府衙就能解决?刘兵部,你也是国朝名臣,拿出点担当来!
  如果百姓在京师走路都不安全,那京师之外的地方是不是治安环境更恶劣?你连大明百姓的安全都保护不了,还执什么政,当什么官?早点辞官回家!
  京师的治安环境如此严峻,怎么能无动于衷?现在要用重典峻法,方能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还大明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这难道有错?”
  张昭这火力有点猛啊。
  礼部尚书张升看不过眼,讥讽道:“张昭,不要在御前空口说大话。行啊,现在按你的法子,严惩前日失踪案的相关者。你作为美食街的股东,管理者。美食镇里头搞出青楼、赌场来,那你是不是现在立即就该向陛下请辞谢罪?”
  张昭呵呵一笑,他和张升早就翻脸,这会也没顾忌,“没错,我是美食镇的大股东。但是,我只是将店铺出租出去。店铺里的经营,我并未干涉。现在出了这样的问题,其经营者,该取缔就取缔,该罚款就罚款,该下狱就下狱。
  另外,美食镇确实由我管理着,但它不是独立王国吧?大兴县、顺天府、户部这都能管到吧?按照张尚书的逻辑,这些堂官们都要辞职?
  我好歹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做点事情补救。你张尚书在干什么?你的圣贤书怕不是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脑子里只装着党同伐异,看不到百姓。”
  张升脸色瞬间变得很不好看。
  张昭的逻辑是:我在解决问题,你在追究责任,搞什么?试问,此刻站在暖阁里的庙堂诸公是想追究责任还是解决问题?当然是解决问题啊!
  一个街面上的混混犯案,难道还能牵扯到张昭这个层级的官员任免吗?这不是扯淡!
  英国公张懋开口道:“张尚书,美食镇那里,我府中也有股份。确确实实是只出租店铺,不管经营的。总不能租客犯法,算到房东头上来。”
  谢迁皱皱眉头。显然,英国公看出弘治皇帝想要支持张昭的意见,所以此刻在帮张昭说话。但是他们内阁的意见是不要动。正要出列时。
  刘大夏转过身,向弘治皇帝跪下来,把头上的官帽摘下来搁在地上,“臣请乞骸骨。”
  …
  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在门口看着这一幕。脑子下意思的想道:我去,这么刺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