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察举制的弊端

  (正文)
  严宽回到自己的帐幕之时,新任大司马长史陈群早已在帐幕之中等候多时了。看到严宽若有所思的样子,陈群不由得出言询问了。严宽便一五一十,向他和盘托出了。此次陈群之所以能够由千石的县令一步登天为两千石的高官,究其实际,便是投效了严国舅的缘故。按照本朝的通例,终此一生,陈群便是严大郎的人了,故尔,严宽便毫不隐瞒,一五一十说了。
  严宽终于说完了,陈群的脸上立刻便露出了欣喜的表情。他整肃衣冠,恭恭敬敬地向着严宽兜头一揖,朗声说道。“恭喜大郎!贺喜大郎!听大司马的话风儿,对大郎的表现很是满意。若是再做好一件事儿,高升便指日可待了。”“哦?长文兄,是哪一件事儿?”严宽按捺住满心的惊喜,竭力用平静的与其问道。“无它,改官制尔!”陈群满脸肃然地应道。
  “长文兄,这改官制,我是知道的,也是大司马想办成、办好的。可是,究竟该怎样改呢?我却是一头雾水呀!”严宽长叹了一声,有些惆怅地说道。“大郎,此事若是说破了,其实很简单。大司马为什么要改?不就是因为大司马对现行的官制不满意吗?让大司马满意就是喽!”陈群面带微笑,幽幽说道。“噫!的确如此!为何大司马不满意呢?请长文兄为我细细道来!”一听此言,严宽立刻就屈尊求教了,连忙吩咐摆酒,与陈群边吃边谈,共商此事。
  “要说这改官制,还要从古往今来官制的得失利弊说起??????”陈群侃侃而谈了。
  夏、商、以至于西周,施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就是祖宗得了一块儿封地,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到了春秋战国之时,乃是大争之世,诸国争霸,仿佛赛马一样,落后的就会被灭国。故尔,有眼光有雄心的君主做梦都想着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就要延揽人才为我所用,甚至要破格提拔一些地位低下之人。延揽人才,就要先养起来,待到立功之后,再追论他们的功绩,赐给他们相应的土地和爵位。如此一来,养士之风和军功授爵制度便风行天下了。
  秦国商鞅变法之时,曾经发布过命令。“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如此一来,秦国的子民若是想要取得爵位和土地,就只剩下两条路了,一条是力田,另一条便是作战。
  秦军虽然衣甲单薄,作战之时却非常勇猛,常常不戴兜鍪,一手拎人头,一手夹俘虏,大呼向前,奋勇冲杀,十荡十决,罕有败绩,便是拜此所赐。看到效果惊人,关东诸国遂群起效仿了。自此之后,军功授爵制便流行天下了,最终形成了从公士到彻侯二十级军功爵位。
  本朝,高帝立国之后,曾经下诏求贤,要求郡国推荐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惠帝、吕后之时,也曾诏举“孝悌力田”之人。文帝之时,下诏访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的办法。如此一来,本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便形成了。
  武帝之时,察举制已然完备,有常科和特科两大类。常科也叫岁科,一年举办一次,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种名目。四科之中,又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特科并不经常举办,以天子下诏访求为主,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贤良文学诸般名目。
  察举制,便是“察”和“举”两种手段,“察”是自上而下的访求,“举”便是自下而上的举荐。按照武帝的本意,如此一来,既充分照顾了本朝的“乡议”和“乡闾政治”,又给了下层士人上进之途,更重要的是,紧紧抓住了中央政府手中征辟人才之权,实在是好制度。
  常科之中,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行”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以上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百度搜索:全/本/书/屋/看更多好看的免费全本小说和txt下载))
  本朝的察举常科之中,孝廉一科尤为重要,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时,孝廉乃是特科,不受重视,后来“孝廉”被规定为岁举常科,才受重视,渐显重要。“举孝廉”遂成为入仕正途。
  孝廉,便是“孝子廉吏”之意,“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古语有云,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门,便是此意。本朝的孝廉,十之八九都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起初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本朝和帝之时,采纳丁鸿和刘方的建议,改以人口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十万三岁(年)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举一人,二十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外围郡国则作适当放宽。因为争执愈多,后来又采纳左雄建议,限年龄40岁以上才得举。二十万人口举孝廉一人,由此可见,孝廉的名贵。
  孝廉是“郡举”,茂才则是“州举”,多为现任官吏。被举为孝廉之人,一般皆入朝为郎官,而被举为廉吏之人,多为低级官员,按照原职升补。廉吏之举,限于“斗食”至六百石之官吏,举荐之人,为廉吏之上官。光禄,实为“光禄四行”之简称,指的是“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种德行。举主为丞相、御史,被举之人,则为光禄勋的属官,乃是特举。
  至于特科,往往是和灾异相连的。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说,天地发生灾异,就是君王有过失,人主不德,布政不均。照例是要发出诏书,颁行天下,以求“直言”的。特科之中,尤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最为尊贵。“贤良方正”的举主为中两千石以上官员,天子也非常重视此可,被举者皆由天子亲自主持对策,按等第授官,高者常有立授九卿的。
  大致讲解了本朝的察举制之后,陈群这才说到了正题儿。“本朝的察举制,便是‘察’和‘举’两种手段,‘察’是自上而下的访求,‘举’便是自下而上的举荐。‘选’的是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是下级官吏。而且要求极为严格,必须是德才兼备,品德高尚之人。”
  “现在看来,这样的察举之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其一,举主和被举之人并没有被分开,一旦被举,被举之人就和举主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依附关系。汝南袁家的‘四世三公’宾士由此形成的。其二,‘选举’和‘考课’没有分开。对在职官吏的要求,也是对未入仕者的要求。其三,在职之官并无考课,官儿做得好与不好,都是一个样儿,以至于庸吏横行。”
  “光武中兴之后,曾对察举制进行了改革。施行‘授试以职’,授官之前,要进行策、经、笺奏(章奏文体)方面的考试。从此之后,考试便成为了察举制之中的关键环节。光武帝之所以如此,是他敏锐地察觉出了察举制的最大弊端。那就是,人为因素对察举制的影响太大,世家大族和现任官吏垄断了几乎四分之三的名额,以至于平民百姓之中的人才被拒之门外。在先帝之时,宦官横行,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更是比比皆是。”
  “长文兄,我大致明白了,你让我好好生想上一想!”严宽放下了手中的筷子,闭目沉思起来了。好半晌儿,他才缓缓睁开了双眼。“这新官制嘛,首先,对现任官吏要有考课,譬如大司马曾经颁布的考功令一般。其次,要考试,将那些才能不符,只凭门荫做官儿的人刷下来。另外,还要试官儿,不胜任,就得立马儿走人!这第三嘛,就是要给平民百姓出身的人才一条做官儿的出路!最后,要把选官授官的大权牢牢地抓在大司马和朝廷手中!”
  严宽终于说完了,他端起酒盏,满饮了一杯。然后放下酒盏,双手扶案,怒光炯炯地望着陈群。“大郎此言,虽不中亦不远矣!依我之见,大司马目光如炬,早就看清楚了此中关窍儿。之所日没有动刀子,是因为总在战乱之中。如今大战方歇,正好可以好生料理朝政了。”
  说到这里,陈群也放下了酒杯。“大郎,实不相瞒,此中弊端,我已然关注许久了。陈群略有所得,如今都说出来,与大郎议论其中的利弊得失,上慰大司马和朝廷之心,下全官吏百姓之望。至于其中的言语是否中肯,那就不在我考虑之列了。望大郎详察慎思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