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发国难财

  京城的官员、世家大族都陷入了慌张之。不知道是谁透露了风声,暗都在传闻复辽军的船只已经停泊在了天津卫,只需要将全身携带财产的九成缴给复辽军,便可以选择前去辽南、江浙、岭南、夷洲等地。如果选择去辽南,复辽军也会帮忙安排处置。
  不过如果每个人头缴纳的金额不到一百两的话,复辽军是不会接纳的。因为想要从天津卫逃走的百姓实在太多了!成千万的难民拥挤在天津卫的码头,哭天抢地地请求复辽军的士兵捎自己。
  “你们都回去吧,这些船只根本坐不下,你们先携家带口躲入附近的山林里,不久后我们复辽军会派出军队解救你们的!”负责运输京城、天津卫两地官员和大户的复辽军士兵拦住激愤的民众。
  “凭什么你们只让大户人家船,我们寻常百姓的性命不是命吗?!”不满的平民喊道。
  “哼,你们这些烂民是烂命一条,没有这个银子别想着活命了,你们等着闯贼杀过来,将你们像是牲口一样杀死吧!”一个皇族子弟从京城溜出来,选择了乘坐复辽军的船只到达南京城。
  他看着卑劣的贫民,不耻地说道。他可是花了万两白银才能带着他的美姬登复辽军的船只,而这些蝼蚁一般的贫民,竟然想要不花钱和他这样皇室血脉的皇族站在同一艘船?
  “你大爷的,你这么厉害为什么要夹着尾巴从京城逃到这里,为什么不和闯贼拼命!”码头的百姓因为皇族子弟的恶语相向而愤怒起来。
  如果不是码头还有全副武装的复辽军士兵在维护秩序的话,这些愤怒的群众说不定会冲去将看去高高在的皇族子弟撕成碎片。
  “本大爷才懒着和你们这群贱民计较!”皇族子弟理亏在先,顶了一句下到了船舱里。
  呸。负责运送这船到南京城的复辽军军官暗地里唾弃。如果不是楚云打算在这种危难关头狠狠地宰这些大户一笔的话,他还真不愿意让这些平日里高高在、搜刮民脂民膏的大户船。算是运送一船的生猪,也一船人渣要好。
  但凡是船的大户,原来有十万身家的,一船需要缴九万,成为了万元户。而万两户,
  船舱里面较昏暗,已经算是很好的待遇了,只有缴了足够的“路费”,才有资格进入船舱。
  船舱里面,一个个原本在京城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此时压低了帽檐,或者裹在大衣下面,不想要别人认出来。
  “好家伙,都是一群熟人啊!”这位皇族子弟看到船舱里的人,那放在京城里的都是有万两身家以的大人物或者大官僚。有许多人,甚至他都是认识的!
  很难想象这一船暗逃走的阵容有多么豪华!又难以想象复辽军光是运一船到达南京城的人能够赚多少万两银子!不只是银子,携带的地契、珍贵首饰也是要折算成银两缴九成的!有关耕地的地契更是要全部缴给复辽军!
  而且这种收缴大部分财产才能船的政策还让这些陷入绝境的官员和大户人家看到了救命稻草,心甘情愿地为复辽军献出自己财产。牺牲九成的财产,也要保住性命,而且还能剩下一成呢!这样的人趋之若鹜,晚一步还不一定能够船!
  只是船舱里许多人互相之间是认识的,气氛未免有些尴尬。他们都是趁着李自成和张元两人还没有来得及攻陷京师、天津卫,赶紧走人的软骨头,传出去太不光彩了。而且一个个叫嚣着死守京城,劝阻崇祯皇帝不要迁都,却在最后的关头又后悔的大官员也不计其数,实在是尴尬啊。
  “这么多的钱,妈呀,起贸易、倒卖军火还要暴利。不,简直是一本万利!”在天津卫码头负责记账的官员看到一箱箱金银珠宝运到了自己军队的货船,快要对银两的价值失去了概念。这些逃走的世家大族,光是随身的行李有好几大马车。这些财产有九成是要交给占据了唯一逃生道路的复辽军,所以导致复辽军的船队用来运输金银珠宝返回辽南的货船起运送世家大族逃难的客船还要多。
  “我们这次入关的军费完全没有问题了,有这些蠢货支持,估计军主半夜都会笑醒。”旁边一个帮忙记账的复辽军官员说道。
  “我们的军队也应该很快会从辽南调遣到天津卫了吧?我不相信军部会任由闯贼占领关内,然后与我们作对。”
  “这些世家大族的人太过心急了,他们若是能够躲过闯贼的扫荡,也许我们以后我们还没有什么好借口能够强行没收他们的财产。现在一个个像是疯了一样将财产献给我们,还生怕我们不接收。说实话,这群人现在没有了九成财产,平时又习惯了大手大脚的奢侈生活,估计很快会没落,再过一两代是平民了。”
  “谁知道成为平民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说不定他们不走的话,李自成第一个来查抄他们的府邸,到时候人财两空!”
  几个复辽军的官员在议论纷纷。
  旁边驻守的天津卫明军士兵羡慕地看着无所畏惧,而且还借此机会大发国难财的复辽军士兵。为什么同样是士兵,差别这么大呢!
  “将军,不如您去和复辽军说一下我们可不可以投靠他们?成为复辽军的士兵多好啊准时发军饷不说,最起码没人敢招惹他们啊。”
  “闯贼快要打来了,听说他们常常屠城,如果我们不趁早做打算,我们天津卫危险了。如果守不住天津卫,我们要被闯贼给赶到海里去,还不如投靠复辽军,让他们帮助我们守卫天津卫好了。”
  “是啊,将军您快去说说吧。”
  一个个天津卫的明军士兵在催促他们的军官前去和复辽军接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