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于是这场两国谈判,虽然因为他们二人有了一些波折,可最终还是按照您最初的旨意进行下去。那两个人并没有起到什么关键性的间谍作用。”
  “野史中最后写到,一直到这两个西洋人二十年后老死在大清,也没有知道,他们曾经做过沙俄间谍这个事儿。您好像还在他们去世的时候,赏赐了银两布匹给他们好好的安葬。”
  “其实儿臣也明白,他们这些身在大清的西洋传教士,西洋商人等等,平时也都会把我们大清的一些情报,有意无意的在信中告诉给他们国家的皇帝。皇阿玛,皇阿玛?” 胤礽今儿是真的有点儿糊涂了,皇阿玛怎么听着听着又发楞了。
  “你,你个呆小子!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不想着早点儿和皇阿玛说一声?”回过神来的康熙皇帝,瞪着眼睛,眉毛竖起,语气居然是有些伤心委屈的,冲小太子低低的喊出来这句话。
  南怀仁前几天刚刚和他介绍了这两个西洋人,说他们精通历法,算学。他还打算这次北巡也带上他们,就是想着万一行程中遭遇了沙俄人,正好可以让他们帮忙翻译一下。
  谁知道他们表面上一副虔诚真挚的天主教徒的模样,内里却是狡诈该死的间谍。
  康熙皇帝深深的感觉自己被愚弄了。
  不光想要把那两个间谍立即给处以死刑,甚至还把怒火牵连到了,他一直很是信任欣赏的钦天监监正南怀仁的身上。
  这个事情中,不管南怀仁事先知不知情,他为了讨好自己这个大清皇帝,隐瞒了那两个人的人品问题,这是事实。
  掌控欲极强的康熙皇帝,非常的不能容忍,南怀仁这种“欺上”行为。
  小太子对于自家皇阿玛的过激反应,还有外泄的那丝杀气,有点儿无奈。
  当然,对于叛徒和间谍这些类型的人,不管是什么政府,什么组织,都是深恶痛绝,恨不得全给杀光光的才痛快。
  不过,那只是野史记载,基本都是假的,又不会真的发生,皇阿玛这么激动做什么?
  可是看着自家皇阿玛那青白变换的脸色,努力深呼吸控制自己情绪的模样,小太子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低着头安静的摸了摸鼻子。
  “你今儿下午甭去上课了,反正你的满文和蒙语,现在已经说的和你老师一样清楚利索了。”
  “皇阿玛给你半天假,你把你所知道的,所有和大清,沙俄有关系的人,事都详细具体,清清楚楚的给皇阿玛写下来,尤其是那些野史传记。”
  “写的让皇阿玛满意了,这次就不追究你,居然能把这种大事情给忘记的疏漏。”本着脸看向很是摸不着方向的小太子的光脑门,康熙皇帝外强内虚,有点儿色厉内茬的说道。
  他可不能让太子这个臭小子知道,前两天他接见那两个西洋间谍的时候,确实对他们很是欣赏,还赏赐了一些银子布匹。
  可是对人心思很是敏感的小太子又怎么会察觉不到?皇阿玛此时的情绪反应,就和他每次见到阿茹娜格格的时候一样,总是有那么一眯眯的心虚胆薄,装腔作势。
  哎,皇阿玛还说他和阿茹娜格格孩子气,其实他自己年龄也不大啊。在未来星际,二十七岁可还是青葱少年郎一枚。
  怀着对尚且年少的皇阿玛的无限包容和充分理解,胤礽从善如流,麻溜溜的退下了。
  一边赏花看景,一边慢腾腾的回到自己的毓庆宫,小太子坐在书房里,迅速的收拾好心情,平心静气的铺纸磨墨,按照自家皇阿玛的要求,开始认认真真的书写起来。
  康熙皇帝瞪着眼看着太子悠闲的踱步离开,一直到太子的身影看不到了,才忍不住低头摸了摸鼻子,在心里笑骂一声臭小子。
  这小子就不能对他这个皇阿玛善良点儿,给他留点儿面子?看破不说破不知道吗?
  瞧瞧那小子刚刚是什么小眼神?臭小子就算是比他多活了一辈子,现在也是他儿子,真是惯得这小子越来越没有规矩礼仪。
  可是不管怎么说,康熙皇帝被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的“小眼神”这么一“瞧瞧”,倒是彻底的放松下来,心里的那丝杀气也彻底消失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
  康熙也慢腾腾的朝着乾清宫的方向踱步,脑袋里转悠着怎么利用那俩未来的沙俄间谍,反间谍一下。让那些“大毛熊”知道知道,大清国的待客之道。
  父子二人于是各自忙碌着,胤礽是要加快速度,今早的把《大清律》完结。而康熙皇帝则又开始忙着和沙俄勾心斗角,想着法儿的给圣彼得堡下套儿。
  几天后,京城宣武门西大街珠市口,主持修编《明史》的翰林院总裁徐元文的妻子徐夫人,在家里热情周到的接待了,三位打遥远的南方赶来,风尘仆仆,人困马乏的中年客人。
  “回夫人,都已经安排妥当,客人们梳洗完毕,现在开始休息了。”被派去照顾这几位重要客人的贴身婢女,轻声的给当家太太徐夫人回话。
  “那就好,你做事我放心的很。吩咐下去,今天都打起精神,精心的伺候着。老爷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赶回来,万不能怠慢了老爷的好友。”徐夫人又是一番叮嘱。
  难得自家那倔脾气的姑父想通了,派了三位嫡传弟子来京城学院任职授课,他们家当然要好好的招待一番,尽量把他们都给留下来。
  她这个做当家主母的,眼见老爷这些天急的是茶不思,饭不想的,能帮的也就是这点儿家事了。
  一个时辰后,恰巧客人们午休起来,用完午饭的时候,得到仆人报信的徐元文大人,也匆匆忙忙的从翰林院赶回了家里。
  都是相交多年甚至算得上儿时同窗的友人,分开多年以后再次见面,当然是非常的激动,欢喜,兴奋。
  当年徐元文大人进京赶考,然后直接就在京城任职,他们则是跟随老师顾炎武先生继续在南方各地游学。哪能想到,此生还会有再见面的机会?甚至还要一起定居京城,在满人皇帝的手下共事任职?
  只不过大家也都是爽快的性子,着急做正事的脾气,一番激动的感慨兴奋过后,就开始说起来了正事。“公肃兄,我们三人此次前来京城,还是要麻烦公肃兄一番,给安排个学院附近的宅子居住。”
  “启之切勿客气。学院所有讲师的宅子,吏部都已经给安排好,就在学院不远的地方。刚刚公肃已经派人去打了招呼,三位好友今晚就可以直接入住,公肃保证你们会非常满意。”
  闻听此言,几位客人纷纷真诚的抱拳行礼,“多谢公肃兄想的周到,费心的帮我们安排。”
  “平之兄,启之,谨之,你们有所不知啊,公肃是天天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你们的到来。”徐元文大人想到这些天朝堂上让人惊心动魄,心惊肉跳的气氛,忍不住的叹了一口气。
  “还请公肃兄为我们细细道来。我们久居民间,对京城的事情都已经非常生疏。难道说在这一段时间,新建的几个学院,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成?”几个好友中反应最快的姚谨之直接问了出来。
  摸了摸自己精心保养的胡须,徐元文大人组织了一下语言,慢慢的开口,“各位不用担心。几个学院的各项建设都已经完备,学员的招收情况也都很好。”
  “公肃想要和诸位商议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前些日子,熊赐履等几位大人,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弹劾太子殿下的事件。现在朝堂上大部分的汉臣们,甚至是对儒家文化喜欢认同的满臣,天天都是小心翼翼的,就怕皇上哪天发作出来,那个局面···”
  几位客人齐齐面色一变,“公肃兄,吾等听闻太子殿下虽然年幼,却最是聪明灵慧,仁厚友爱,更不要说还有当今皇上的宠爱和维护。熊大人他们怎会如此行事?皇上当时的反应如何?”
  想到昨天早朝上,皇上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及其严厉的贬斥了那位一向和熊大人交好的文臣,面容开始凝重的徐元文大人,却只有一句话,“皇上当时没有任何表示。”
  几位客人瞬间都是瞳孔一缩。惊骇的互看一眼,王启之脾气最为急躁,首先问道:“公肃兄,你可是已经发现了什么?”
  没有反应,那就是要有大反应。
  他们几人虽然久居南方,但是却一直都有琢磨当今皇上的性情脾气。表面上宽宏大度,恪守儒家的仁义之道,其实不过是为了迷惑世人,展现一下满人统治者所谓的朝廷风度罢了。
  熊大人他们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既然动了他最疼爱的太子殿下,那绝对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暂时没有反应,但是等他酝酿一段时间,再发作出来的时候,估计就是直接要人命,血流成河。
  “启之不用担忧。皇上现在要加紧时间修编《大清律》,还要准备月底的北巡,暂时不会有什么大动作。”
  打小就拜在顾炎武先生门下的师兄弟三人,和徐文元这位顾炎武先生的嫡亲大外甥那真是穿裤-裆的交情,彼此都很熟悉对方说话的习惯。“暂时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就是说皇上已经开始动作了。
  “至于熊大人他们这次贸然行事的原因,其实和诸位也有点儿关系。”徐元文又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自家姑父那个倔脾气吆。还好现在还来得及补救,没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直安静的聆听其他人说话,最为年长稳重的文平之此时开口询问,“公肃请尽管明言。说实话,现在的太子殿下虽然是个满人娃娃,但是他做为这天下老百姓做的这些事儿,让我们也不由的感激和钦佩。”
  “我们都很想知道,当年自称是“以命报民”,“以身报国”,立志引导影响当今皇上“外王内圣”的熊大人,为何会弹劾年仅八岁,心系百姓的太子殿下。”
  “我们师兄弟此番前来京城,虽说只是替老师还了上次的救命之恩,可是也都想着好好的在学院教学授课,毕竟孩子们都是无辜的。”
  “当然,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京城居大不易,没想着要躲什么清净,公肃有什么话直接说来就是。”
  徐元文大人不由的一脸苦笑,这事儿就怕是想躲也躲避不了。“平之兄,你经常去看望姑父,应该知道,皇上从去年开始,派了几波人马到昆山姑父的旧居,以及黄宗羲老先生,王夫之老先生的家里,做了看望和询问。”
  “公肃记得,有一次太子殿下还让人带去了新研制出来的手表作为礼物。”
  说到这个事儿,文平之先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确实如此,当时皇上是有意让几位先生出面,做太子殿下的经学老师。老师和黄宗羲虽然是感受了朝廷的诚意,拿着手表更是爱不释手,却还是有些为难犹豫。”
  “姑父的心情,公肃心里明白。其他几位先生估计也是一样。”徐元文大人也是满脸的伤心无奈。
  姑父的母亲就是在前朝灭亡的时候,承受不住家族流离失所,族人亡去失散的痛苦,殉国而死。更不要说王夫之老先生家里的情况。
  作为历经前朝和大清两个朝代的老一辈江南文人,那一个心里不是痛苦纠结,满腹的心酸无奈?
  出仕大清朝廷,对生养自己的前朝愧疚不安,觉得有负于“忠义”二字,可是不出仕,眼见着这些年朝野震荡,民不聊生,又如何能真正的不问世事,安心的躲在乡间老家,离群索居?
  现在姑父能首先打破无奈僵持的局面,让他的三个亲传弟子作为江南士林的代表,进京讲学任职,真的是非常的难得,非常的伟大。姑父这些日子,也不知道是这么样的伤心悲痛,在他养母王老夫人的坟前愧疚哭泣。
  明明是前朝的多年不作为加上天灾人祸,战败引起的时代变迁,却苦了他们这些老百姓。可是世事已经如此,他们除了接受又能如何?更何况现在还有一代明君的康熙皇帝和关心各民族子民的太子殿下。
  如今天下难得的太平,眼看着老百姓就要上安稳的好日子了,他只希望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和老百姓做点儿贡献,祈愿这片华夏大地再无战争,海晏河清。
  从往事里面回过神来的徐元文大人收拾心情,继续讲说,“当太子殿下得知,不管是做他的老师,还是来京城学院讲学,几位先生都是严词拒绝,也没有派学生随着进京的时候,还特意宣过公肃,亲自确认。”
  “本想另辟蹊径,通过公肃和绳祖兄请教问题,也因为当时绳祖兄的犹豫不决,没有及时的收到回复。太子殿下吩咐人传话给公肃,说既然几位先生志不在此,他不会再强求,请几位先生保重自身,安心的过日子就是。”
  “可是太子殿下虽然年龄尚幼,却很有主见。先是在拜李光地,张英两位大人为师的仪式流程中,硬是取消了唱诵朱子训学的那个环节。”
  “又在这几个学院的授课方面,选派了几位西洋讲师讲授西方语言,更是因为没有找到他心目中合适的经学讲师,直接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四书五经科目,尤其是在女子学院,只讲解律学,算学这些,着重培养女子医学科。”
  “开办学院不教授四书五经?”王启之直接坐不住了,刷的站了起来,在屋里踱步沉思。
  其中几位常年跟着顾炎武先生和黄宗羲先生碾转各地讲学,见识非凡的饱学之士也都是面色庄重,沉默不语。
  怪不得熊老大人他们会沉不住气,去贸贸然的弹劾已经深得民心和帝王宠信的太子殿下。
  眼见着东南沿海因为海禁开放,几个大港口也都快建设完毕,沿海的海外贸易谁都可以看到这是要大发展了。
  而今年春闱过后,被取中的工科学子已经到京,准备应对接下来有工部,户部直接进行的考察。在工科,商贸大发展的时候,儒家的四书五经课程,居然在新办的学院里面直接给删减了。
  太子殿下本人是明摆着厌恶程朱理学那一套,当今皇上是明摆着宠爱太子殿下,还亲自给太子殿下成立了现在已经闻名天下的“玩具处”。
  熊大人他们身在朝堂,身为天下程朱理学的文人领袖,看到这种情况,能沉得住气才怪。
  当然,他们先生也是天天的批判“存天理,灭人性”的程朱理学,说它就是个假道学,实为“佛家禅学”却来冒充儒家经学,不配称为治国救世的传承文化。
  更何况太子殿下这满打满算,是七周岁了,老百姓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熊大人他们估计都在想,依照太子殿下这一年来对于工科,器械方面的喜爱,将来他登基上位后,岂不是要大肆的抬举墨家和墨家匠人们的社会地位,使劲的打压程朱理学和保守派士大夫们?
  徐元文大人岂能不明白好友们的想法?现在朝堂上保守派的士大夫们也都在担忧这个问题。“目前朝堂上的情况就是这样,刻不容缓,一触即发。礼部把几个学院开学典礼的流程,送给皇上批示。”
  “公肃昨天和礼部一位好友打听到,这次的开学典礼仪式上,也没有朱子训学这一段,儒家单拜孔圣人,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道家老子等等却都在列。”
  “公肃真担心,开学典礼能否顺利举行。”
  文平之最先恢复冷静,以当今皇上万事求稳,思虑周全的性情,应该不会这么直接的,一点儿不给天下的读书人留脸面。
  “此举可是太子殿下的意思?要恢复秦朝“焚书坑儒”以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徐元文大人更无奈了,他想到有一次太子殿下在批阅他写的折子的时候,嫌弃他话多啰嗦的事儿。“据公肃所知,太子殿下确实是比较推崇法家和墨家。而且皇上已经在教导太子殿下如何批阅奏折。”
  好嘛,那也就是说,太子殿下直接按照自己好恶分明的小儿想法批复了奏折,然后当今皇上疼爱儿子,也就顺水推舟的同意了。
  文平之看了看师兄弟们,让他们稍安勿躁,“公肃兄,先生他经常说“天下一家,文化天下,天下四维,兴利天下”,“天下人教天下,天下人治天下。”
  “愚兄这些年来观察太子殿下的行事,很有先生说的“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富国利民”的品格儿。只是愚兄还是想要公肃一句准话。”
  “平之兄但请发问,公肃知无不言。”徐元文大人见老大哥文平之一脸严肃,也跟着端正神色。
  “好,愚兄就直接问了。请问公肃,当今皇上和太子殿下,可是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富国利民”的大变革?”
  一时间,屋子里静若寒蝉,三双双眼睛齐刷刷的看向徐元文大人,屏息静气的等着他的答案。
  徐元文大人沉思片刻,满脸郑重的慢慢说道:“据公肃个人观察,皇上确实是有这个意思。”
  华夏大地的有识之士们都知道,从上到下坚定的大变革,和一时小打小闹的变法运动是两回事儿。
  像前朝的张居正大人主持推行的专门针对时弊的变法,为何会昙花一现,没有长期的实施下去?
  不就是因为在张居正大人意外去世后,当时的万历皇上不光没有魄力,弹压住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和激进派,还耳根子软的听信谗言抄了张大人的家底子?
  他们这些随时准备以身报国的文人志士,怕的不是皇上想要削弱士大夫们的权势地位,给老百姓谋福利,强国富民;当然也不怕自己将来和秦国商鞅的结局一样,把这一条小命搭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