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太皇太后笑了笑,道:“那你便召那容姑娘说说话吧,不过哀家老了,见到这些年轻人不免就想起先帝,就不必领她过来给哀家看了。你且看准了再告诉哀家,哀家赐婚便是。”
  温雅高兴的谢过这才告退了。
  温雅离开,明太后看着她的背影却是异常的厌恶和冰冷。
  秋嬷嬷心中暗叹,先帝驾崩不过才四个月,梁太后这般说话行事哪里有半点悲伤的样子,亏得先帝生前对梁太后母子宠爱有加,不惜伤太皇太后的心也要维护着他们,现如今她这般,岂能不招太皇太后的恨?而且太皇太后虽和肃王妃娘娘离了心,但也是立场不同,逼不得已,到底是自己养大的孩子,伤害她是没办法,但别人欺负她却也定会招太皇太后的不适。
  人心,本来就是这般矛盾。
  秋嬷嬷一边扶了太皇太后去内殿歇息,一边劝道:“娘娘,太后娘娘到底年纪小,您且就看在皇帝的面上别太往心里去,辛苦了自己。”
  太皇太后冷笑,道:“年纪小?你只当她没心没肺,莽撞不知分寸的,其实她句句话都想挑起哀家和肃王妃的矛盾,生怕肃王妃和哀家的嫌隙不够深呢。”
  秋嬷嬷皱了皱眉,道:“娘娘,您是说?可是这也不对啊,她这般虽能挑的肃王妃娘娘和娘娘您生嫌隙,可她自己不还是先把肃王妃娘娘给得罪的死死的?这么急着激怒肃王妃……”
  “看着吧,”太皇太后冷冷道,“她这般有恃无恐,哀家也很好奇升平大长公主到底手上有什么底牌,敢这般和肃王妃叫板,她们若是真能一举拿下肃王,哀家便也认了。哀家还真担心她和升平大长公主都是虚张声势,自以为是的东西,若是这样,还真叫哀家白容忍她们这对母女这么长时间了。”
  现在不仅是肃王手中的军权让她忌惮,升平大长公主隐藏的势力同样让她坐卧不宁。
  ***
  温雅盘算着给容静雅赐婚的事,她回宫之后分析着这事的利弊,还在想着是不是要让母亲进宫商量一下的时候,翌日升平大长公主就匆匆进了宫,一进到景秀宫就喝退了一众侍女太监,让人在外面守着,问温雅道:“柔儿,昨日肃王妃入宫你跟她说了些什么?现在满京城都已经在传你定要逼着肃王妃让她把儿子送到宫中来抚养这事,甚至发脾气道陛下让他入宫服侍是他的福气这种话都说了出来。”
  温雅愕然,她真没想到明珞现在行事竟然这样粗暴直接,不过是一时之间的口舌之利翌日就能被扭曲传遍满京城,她……
  温雅咬了咬牙,气恼道:“母亲,我不过就是说让她把儿子抱到宫里来玩玩,哪里想到她的反应竟然那般大,她那样子活像我会吃了她儿子一般,竟还这般恶毒地传得满城风雨,败坏我的名声。”
  升平大长公主看女儿的神色,叹了口气,道:“柔儿,这丫头诡计多端,怕是早已今非昔比,你必是着了她的道了,若是我猜的没错,她传这些传言出去,怕就是想借此绝了你和太皇太后召她儿子入宫的隐患,如此直接不留情面的忌惮……”
  “温雅,锋芒太露终究不是好事,自从陛下在皇庄出事,所有的事情都像失了控般往前走,那时我犹不自觉,为了将临祺推上皇位也顾不了那么多,但现在想想,这所有的事情发生的虽然好似顺了你我的意,但也同时招了不少人的眼,留下了很多的隐患。此时先帝新丧,陛下不过才登基数月,还当谨慎隐忍,待陛下坐稳了皇位再说。”
  这些话说得温雅又是有些怔愣,她道:“母亲,肃王妃这般嚣张,根本不把女儿和皇帝放在眼里,难道肃王他真有不臣之心?”
  她面色一白,然后喃喃道,“母亲,肃王离京两年,朝政大权早握在了内阁几位辅政大臣手中,他手上虽有军权但那些军队可不是说能调动入京就能调动入京的,我们,我们不是应该早日除去他,免得将来被他夺去朝政大权,我们岂不是处处被动?”
  升平大长公主看女儿这一句赶一句的,摇头道:“柔儿,你耐些性子,这些事岂是你说的那般容易。延文帝也好,太皇太后,明伯量也罢,过去这么些年都费尽了心机派了不知多少杀手想杀他,可一次也没有成功过。”
  说到这里她看了一眼自己女儿,叹了口气,入宫这两年,女儿也着实变了许多,原先她的性子可是没有这般急躁的。
  她道,“柔儿,肃王不仅是皇帝的叔爷,也是你的嫡亲舅舅,你且先不要这般急躁,更不要处处针对肃王妃,这些事母亲心中自有计较,你且就如太皇太后那般,和肃王妃相处之时,只需忆些旧事,谈些旧情即可。”
  温雅又是吃了一惊,她脑子停留在了延文帝和太皇太后还有明家派杀手杀肃王一事上,根本就没怎么注意她母亲后面所说的话。
  她虽隐隐约约知道一些事情,但却并不知道延文帝,太皇太后还有明家派杀手杀肃王的那些事,这样的话,那肃王娶了明珞也就罢了,竟还真的十分宠爱她的样子?可还真是个狐媚子。她想到庆安帝对明珞的那些心思心里就不知为何涌出一股难言的敌意,凭什么她就那么好命?
  她忍不住问道:“母亲,那那位肃王的未婚妻表妹凌姑娘到底是怎么回事,肃王喜欢的到底是明珞,还是那个凌表妹?现在做出这么一副宠爱明珞的样子会不会可能只是为了哄着明珞对付太皇太后?听说肃王可是特意拨了原先在王府自小照顾他长大的管事嬷嬷去了那凌表妹身边照顾凌表妹……”
  升平大长公主看了一眼自己女儿,道:“柔儿,大局为重,母亲知道你心中不快活,也不喜欢那肃王妃,可是切不可因自己的那些小情绪坏了大局。”
  说着她转过了目光,似自言自语道,“母亲倒是希望他真是如外面他所表现的那般宠爱明珞。”
  第111章 结篇三
  三日后,肃王府。
  “六弟,”升平大长公主道,“佑哥儿的事,我已经责问过温雅,她绝没有要拿佑哥儿来为难弟妹的意思。这孩子自先帝驾崩之后,性情就有些左,还请六弟能看在她是你嫡亲外甥女的份上,原谅她这一次。”
  赵铖道:“皇姐,你今日过来就是为了此事吗?”
  “不,”升平大长公主苦笑了下,道,“我当然不只是为了此事过来。我是想请求二弟,能否看在父皇和母后为了我们苦心做的安排的份上,回西宁藩地。你知道,当年父皇立皇兄为帝,将你封为肃王,并不是拿皇兄做过渡,而是真的希望六弟能够坐镇西宁,如同西蕃王府一样,既可以保得你的平安,又可以独立一方,为我们大魏镇守边疆。”
  升平大长公主和赵铖其实并不熟,两人私下交谈的次数更少得可怜,但升平大长公主抱了目的来,说开来,却也有一种特别的熟稔感。因为那的确是她父皇和母后的意思,她是她父皇和母后最宠爱和看重的嫡长女,这些她最清楚,所以说得也理直气壮。
  谈及他那个五岁就去世的母后,和九岁送他就藩的父皇,赵铖也有一刹那的沉默。这么些年来,很少有人和他这般谈及他父皇母后,当然,除了他的皇姐,也没人能这般居高临下的跟他传达着他父皇母后的“意思”。
  他道:“父皇和母后的苦心安排……皇姐,母后去世的时候我才五岁,但我知道,她临终前是将你托付给了延文帝的,请他照看你。不管延文帝怎么对我,但他对你,却的确是尽到了他在母后临终前许下的承诺。”
  凌皇后临终前,并没有让赵钇发誓永不会对赵铖不利,因为她知道对一个帝王来说,这样的承诺没有任何意义。她只让他承诺,请她看在她将他当作亲生儿子般十几年精心教养的份上,善待和保护女儿升平公主,这对一个皇帝来说,简直不能太容易。所以赵钇做了承诺,并且也尽心尽责的履行了。
  升平大长公主眼中闪过一丝怅惘,不过也就是一闪即逝。
  此刻她却不能让赵铖把话题带偏,去回忆赵钇对她有多好,所以她笑了一下,道:“是,皇兄对我的确不错,但他却愧对于你。他误会了父皇的意思,父皇将皇家暗卫营给了你,不过是为了保护你,又安排文臣武将辅佐你,也是因为你太小,容易被奸人带偏,所以才精挑细选了能臣在藩地好好教导你。”
  “可是皇兄却偏执的认为父皇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助你将来夺他的皇位,就是让他登基,也不过是因为你年纪小,只是让他帮你暂代江山,若是他不筹谋,将来必定会死无葬身之地,还会给大魏带来不知多少的动乱,这才执拗地定要不择手段地除了你。此事我不是没有隐晦地劝过,但那已经是他的心魔,再怎么劝也没有用。而且,我还答应过母后,永远不参与你和皇兄之间的纷争。”
  赵铖神色不动,升平大长公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道:“我和你说这些做什么呢。我并不是要给皇兄开脱,皇兄他本来该是一个好皇帝,但却因着这一心魔,行了无数错事,也给我们大魏江山种下了无数的危机,后来的车禄之祸,北鹘之乱,究其根由,还是皇兄当年种下的因。”
  “明氏原本也算得上是一个贤妻慈母,甚至也可称得上是一个不错的皇后,但却绝不是一位好太后,她一没能教育好先帝,二没约束好车禄和明伯量,令得我们大魏江山差点易主,几经动荡,差点给我们赵氏皇族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四年前你带兵入京,解京城之围,若那时你趁势登基为帝,我定会站在你这一边,可你顾忌天下悠悠之口,不肯上位。”
  “六弟,时机稍纵即逝,现如今先帝已逝,新帝初立,百废待兴,你既不肯迈出那一步自己登基为帝,为何不就依照了父皇和母后的意思,回西宁藩地做一个有为的藩王呢?我知道你志在沙场,而非朝堂,西宁和北地才是最适合你的地方,在那里才是你的天下。而且,如今再不同往日,我可以向你保证,以后我们大魏就是你的大后方,成为你对抗西域和北鹘,为我大魏开疆辟土的大后方。皇帝,他也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好皇帝。”
  赵铖看着自己的这位长姐,他道:“皇姐,你只是太后娘娘的母亲,你刚刚跟我说的这一番话,这一番保证,到底是以什么身份来跟我说,跟我保证的呢?”
  你凭什么保证皇帝他定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又凭什么保证大魏会成为我对抗西域和北鹘的大后方?难道你才是大魏的君主不成?
  你不过只是一个,依祖制,不得干政的公主罢了。
  升平大长公主一滞,她不能说,总有一日,我会成为摄政公主。因为要成为摄政公主,上面还有太皇太后,还有三位辅政大臣,还有内阁,还有五部尚书,所以她此刻还不能说出口。
  赵铖淡道:“若你保证不了,又是以何身份在请我离京就藩呢?你知道我离京就藩,牵扯的可不是你我姐弟之间的事,而是朝堂格局,若是内阁和三位辅政大臣以祖制请奏我就藩,我可能还会考虑考虑。”
  “那是父皇和母后的遗愿。”升平大长公主沉沉道。
  那便是她手中的黄金令牌吗?赵铖眼中划过一丝淡淡的嘲讽。
  “那么,”赵铖道,“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也是父皇和母后的遗愿吗?”
  升平大长公主心中一凛,她看着自己这个唯一的弟弟,可是从他的面上她却看不出任何端倪。两人就这样对视了许久,她才道:“六弟,因为皇兄误解了父皇之意,把所有的一切都打乱了,先帝性情乖张怪戾,本不配为帝。我说过,当初你进京时若自立为帝,我会支持你,可是你去了北鹘,一去两年,太后逼温雅进宫,如今她的孩子已经为帝,所有事情都已经不同。我今日来,就是想以长姐的身份求你,求你看在父皇和母后的份上,支持这个孩子。”
  “皇兄和明伯量对你做出的所有事情,皇兄已经受到了惩罚,你不知道,他为帝后每日受到的煎熬,后来更是忧惧成疾,吐血而亡,他唯一的儿子不得善终,心爱的女人,也是日日生活在丧夫丧子的痛苦之中,这样还不足够吗?至于明伯量,你放心,很快就会有人弹劾他的罪行,他绝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六弟,你放下吧。这大魏的江山,我们共同来守护,好吗?”
  “好。”赵铖看着因为他的回答而尚未来得及收回愕然的升平大长公主,笑道,“皇姐,你既然这般说,那我便拭目以待。朝中的事情我本来并不感兴趣,只是我还有很多事情尚未查清楚,所以就算回西宁也不可能现在就走,待我查明所有的事情,便回西宁吧。”
  升平大长公主并没有说假话,肃王回京半个月之后,便有御史弹劾明伯量贪赃枉法,克扣军饷,买卖官位等多项大罪,太皇太后尚未来得及弹压之前,因其中部分罪名证据确凿,三位辅政大臣和内阁就已经通过决议,将明伯量还有同样涉案的明家次子明绍桉羁押送到了大理寺受审,主审官员正是大理寺卿容正卿。
  容正卿和明伯量可是有大仇。
  自己的大哥是有问题,可他再有问题,太皇太后也不能容他这个时候有事。若明家倒下,升平大长公主或者肃王借机将明家一系都拔了出来,她可真是任人宰割了。
  太皇太后召见了内阁首辅兼辅政大臣郑成徽,肃然道:“太傅,您曾在延文帝临终前,在他的床前立誓,定会鞠躬尽瘁,辅佐先帝,这么多年来,无论发生了何种变故,哀家和先帝都从未曾疑过你,最为倚重的也都是你。先帝驾崩,哀家不知当依祖制立大皇子,还是顺应情势立二皇子,也是因为听了太傅之言,最终定下了二皇子。”
  “现在,哀家也仍是信你。那么太傅,您能告诉哀家,这明伯量一案,背后的推手到底是谁?”
  “太皇太后娘娘,”郑成徽叹息一声,慢慢而又沉重道,“若是老臣告诉您,此事无关肃王或者升平大长公主,您信吗?明家掌权数十年,位高权重,明尚书又不是收敛之人,得罪之人无数,错杀冤杀之人也无数,现在不过是有人观测时机已到,正好在此时机发难罢了。那些罪名,一桩桩一件件,绝没有一件是冤枉了明尚书的,甚至明尚书所作,只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容正卿的办事效率很高,或者说多年前他便已经着手查明伯量的不法之事,所以不过才缉拿了明伯量数日,就已经“拿到”了不少的罪证,依大魏律,这些罪证足以将整个承恩公府抄家流放。
  太皇太后面色难看,她道:“太傅,哀家知道,大哥有罪。哀家并不是想包庇他,只是此时先帝新丧,新帝初立,京中形势诡谲,不少势力尚在蠢蠢欲动,若是朝廷再起动荡,势必引起人心惶惶,朝政不稳。哀家想的事,此事能不能暂且压下,待政局稳定下来,再作打算?过上两年,哀家自会亲手处置他。”
  郑成徽跪下,道:“太皇太后娘娘,明尚书之罪,且不说明将军的旧案,若是当年先帝太子妃一案,先帝皇庄遇险一案,明尚书皆有涉足其中,您还会这么决定吗?明尚书犯的,可是弑君一罪。”
  太皇太后怔怔地看着郑成徽,面色白得跟纸一样,她犹如受到重锤,忍着心中的剧痛喃喃道:“不,不可能。”
  她大哥不可能蠢成这样,这个时候,这种形势下怎么会去弑君,弑君最终不过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她大哥怎么可能蠢成这样。
  这大半年以来,她是受了很多打击,但不代表她已经被击垮,连脑子都没了。
  她慢慢镇定下来,眼睛盯着郑成徽,冷冷道:“若是他犯下弑君之罪,太傅,您当知道,哀家不可能容忍,所以把所有的罪证都提上来,哀家要亲自审问此案。不要说不可以,有关先帝的,哀家都必须亲自过问,不允许任何人怀着私心愚弄哀家。”
  郑成徽俯首,道:“是,娘娘。”
  第112章 结篇四
  大理寺狱审讯处。
  太皇太后看着被带过来的明伯量,衣裳褴褛,形容颓败,手脚拖着长长的镣铐,脸上身上还有多处伤痕,想来还受过刑罚。他的眼睛原本灰败,因看见她才骤然冒出亮光,像是看到了最后救命的稻草。
  太皇太后神情木然,她看着明伯量,话却是对站在一旁的大理寺卿容正卿说的,她道:“容大人,哀家想和明尚书单独说几句话,你且带着狱吏都退下吧。”
  容正卿并无寻些理由说什么“不可”,只恭敬得俯首应了“是”,便带着狱吏退下了。
  审讯处便只剩下了太皇太后,明伯量,还有跟着太皇太后的秋嬷嬷,就是保护太皇太后的贴身侍卫们也退到了门外。
  “娘娘,娘娘,大哥是冤枉的,你可一定要救大哥,救我们明家啊。”明伯量“扑通”一声跪下,爬到了太皇太后脚下,涕泪横流道。
  “冤枉?大哥,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你还跟哀家说冤枉?”
  她的目光看向一侧案几上的各种罪证,又痛又恨道,“大哥,这么多的罪证摆在这里,你还要让哀家来救你,那些罪行,哪一项不足以让你砍头,让明家万劫不复的?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有想过哀家,想过你身后的明家?”
  “娘娘!”明伯量咬牙道,“娘娘,郑成徽和容正卿和我,和我们明家有大仇,这一次根本就是他们谋划好了要扳倒我,扳倒明家,不,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娘娘您。娘娘,郑成徽现在已经是升平大长公主的人了!”
  “娘娘您想想,我若出事,这朝中还会有谁将你放在眼里,还有谁会再效忠于您,我们明家可就彻底完了,娘娘您在宫中也会孤立无援,这天下就会彻底是升平大长公主的天下,就是大皇子他,也定会凶多吉少啊,娘娘,您可不能糊涂。”
  “够了!”太皇太后的眼圈发红,她心恨道,“那么大哥,你跟我说说,容正卿和郑成徽为何会和你有仇?容正卿和我们明家是姻亲,他唯一的妹妹是你的弟妹,他疼爱的外甥女是你的侄女,他为何会跟你有仇?”
  “还有郑成徽,他又为何跟你有仇?他是延文帝托孤之臣,是先帝太子妃的祖父,是看着先帝长大,日日教导先帝的股肱之臣,曾经对延文帝对先帝都该是忠心不二的,你又为何和他有仇?”
  明伯量听出了太皇太后话中的恨意,似乎还有些吃惊,呆呆地看着她,然后反应过来才涨红了脸,道:“娘娘,您在恨我?可我做那一切都是为了谁?这天下所有人都有资格恨我,但不该是您。”
  “二弟他是我唯一的弟弟,你以为我想杀他吗?他抗旨不遵,可有考虑过明家,考虑过你的处境?是延文帝下旨命我杀他,若我再抗旨,你在宫中,可要如何?我做那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这件事情,最没资格说我的就是你!我背负了整整十七年啊,难道你以为我会好受?”
  “闭嘴!”太皇太后再忍不住,恨道,“是,二哥是不对,我也恨他竟然放了肃王,但你明明知道二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那样的人,自小憧憬沙场,要做一个卫国护民的将军,他怎么可能只为杀肃王一人而置边境安危于不顾,让数万将士去陪肃王被北鹘人杀死。”
  “我告诉你,”太皇太后终于忍不住也落泪道,“我也恨他,可是我若是知道那事,也定会求陛下放过他的。你不是没有办法,在边疆,天高皇帝远,你既然能有本事寻西域和北鹘的刺客追杀肃王,怎么会没有本事让一个人从战场上消失,失踪也好,被“俘虏”也罢,再容易不过,可你怎么做的,你毒死了他!”
  “好,就算你杀二哥是为了我,那杀郑大姑娘呢,难道也是为了我,你是怕我在宫中没人扶持,所以特意送明琇到宫中来帮我?”太皇太后眼中还带着泪,看着明伯量冷笑道,“你怎么说得出口?”
  明伯量一时哑住,他嘴巴张了闭闭了张,才道:“娘娘,可是最终你还不是选了明琇为后。你知道的,我是为了明家,也就是为了你。郑成徽那时已是内阁次辅,他的女儿为后,先帝又喜欢那郑大姑娘,对她言听计从的,难保郑成徽就不是第二个车禄,甚至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初,你心底不也是这样想的吗?我只是替你办了你想做而不好做的事而已。”
  太皇太后怔怔的盯着他,脸色发白,许久之后才道:“大哥,我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当初不该听了你的劝说,让阿琇入了宫。若是当初哀家没有一时糊涂,也不会养大了你的心,又让郑成徽和一众朝臣寒了心,更让皇帝和哀家离了心,也毁了阿琇一辈子。”
  她说完只觉得疲惫至极,再不想说什么,转身离开。
  明伯量在后面唤着,道:“娘娘,臣是有罪,但臣对您的心天地可鉴,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您啊。更可怕的是,他们竟还妄想将先帝的死都按到臣的身上,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您,臣怎么会害先帝,这一切都是阴谋,都针对您,针对我们明家的阴谋啊,娘娘,您可千万不能糊涂啊。”
  太皇太后却再没回头。
  慈寿宫。
  秋嬷嬷看着躺在榻上如同大病一场的太皇太后,心里也觉得悲痛难忍,她端了一碗燕窝粥,劝道:“娘娘,您好歹用些东西吧,老奴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是再难受,您也不能不顾自己的身体啊。国舅爷他,老奴别的不好说,但就一点却也是赞同的,这些事背后定是有人推动的。娘娘,您定要保重好身体,现在老夫人和大皇子都需要您,您若再出了事,可教老夫人可怎么活啊。”
  自从明伯量出事,明老夫人就再一次病倒,这一次较上次还更为严重。
  太皇太后睁开眼睛,看了秋嬷嬷一眼,有些虚弱地低声问道:“嬷嬷,听说母亲病倒后,肃王妃就住到了庄子上侍奉母亲,此事可是当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