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然而不管是大多数朝廷的官员们,还是底下的老百姓们,在这段时间过后,终于失去了对这件事一开始那么热切的关注,开始放松起来。
  心中都道:他们果然打不过我们嘛。
  然后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该干嘛干嘛去了。
  但犹如谢阁老这一众内阁成员们,却大多对这件事并不乐观,如今大魏与他们大永之间的僵持,就如同是暗流汹涌之上平静的海面,始终让人放不下心来。
  ……
  可不管所有人怎么想,四月份的殿试,还是如期而至。
  殿试之前所有贡士需得进行复试,复试通过的人才能继续参加殿试,谢珝作为会试的会元,复试自然是不在话下,顺理成章地通过了。
  不光是他,会试时的第二名是崔知著,第三名则是盛京乡试解元秦微明,还有广陵书院的范应期等四人,亦顺利通过,就等着参加殿试了。
  不说十年寒窗,他们这一路走来,也颇为不易,如今科举的最后一关就在眼前,众人的心绪也不尽相同,但对未来的期许,总是一样的。
  四月二十一日。
  天还未亮,谢府之中就出来了一辆马车,朝着皇城的方向驶去。
  盛京的道路修整得极为平坦,车夫的驾车技术也很好,马车驶在上面,车里的人几乎感觉不到一丝颠簸。
  ——马车之中坐的自然是要去参加殿试的谢珝。
  陪坐在谢珝身边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爹谢臻,这还是他考了这么多次试以来,他爹第一次为他送考,只不过父子两人好像都没有开口说话的意思,于是车厢之中便安静地不像话。
  越往皇城方向走,外头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而谢珝反而愈发沉静了下来。
  一旁靠在车厢上的谢臻看着自家儿子这副模样,唇角不由得勾起个淡笑。
  他的儿子,他们谢氏的长子嫡孙,自然是最优秀的。
  谢珝能在会试中压崔阁老那个引以为傲的孙子第一次,就能压第二次,他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东华门唱名之后老崔的表情了。
  想到这儿,谢臻便咳了一声,然后开口道:“珝哥儿啊。”
  谢珝闻声,心中有些疑惑他爹要说什么,便转过头应了声:
  “父亲。”
  谢臻望见谢珝看过来的眼眸,心里不由得就软了软,自家儿子一向不让人操心,他也总是忘记他的年纪,尽管已经考过层层试,尽管已经订了亲,尽管已经开始进了正德院书房能旁听政事。
  可珝哥儿,此时也不过是个还未及冠,还是个十八岁的少年郎啊……
  心一软,他就将原本想说的话给吞回了肚子,再次开口,说起的就是另外的事了,“待会儿殿试的时候不必怕,虽然是皇上亲自主考,但他老人家在龙椅之上高坐,你们这些考生离得还远着呢,诸位监考的大人们也多半和蔼,故而也就更不必紧张了。”
  说完这番话,他又拍了拍谢珝的肩膀,补充道:“你是会试的会元,答卷结束之后,皇上或许会让你御前答对,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罢。”
  谢臻的话里是难得一见的安抚之意,谢珝听得分明。
  一直以来,他同谢臻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父子,倒不如说是谢臻一向把他当做同等地位的朋友来教导,这种相处方式对于谢珝来说颇为顺心,也不得不佩服谢臻的教育水平。
  前世的时候他便听说过,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好的相处就是双方做朋友,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的压制,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也因为谢臻一直以来同他都是这样的相处,所以他很少从谢臻口中听到这样安抚的话语。
  想要说出口的话不由得一滞,心上漫上丝丝暖意。
  过了好半晌,他才垂下眸子,缓慢地开口道:“多谢父亲,儿子记住了。”
  回应他的是谢臻温和的笑声。
  听到这笑声,谢珝又重新放松了下来,也朝谢臻笑了笑。
  马车继续朝着皇城驶去。
  而替谢珝操心的不光是谢家人,广陵林府,林元锦因为心中焦躁,索性今天起了个大早,起来之后,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就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地踱步。
  手中握着一个符。
  ——这是上次她跟母亲去普济寺中求来的。
  为什么求的符?
  自然是希望谢珝这次殿试能夺得个好名次了。
  原本林元锦其实是个不怎么笃信鬼神之说的人,换了现世的话说,她就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着,但为了谢珝,或许是为了自己心安,她还是搞了一次迷信活动。
  就在林元锦快把屋里的丫鬟都绕晕了的时候,另一头的盛京,载着谢珝的马车,也已经停在了皇城门口。
  作者有话要说:  之前立的70章前写到科举结束入朝的flag !
  没倒!夸我!快!
  ☆、帝王心
  六十五、帝王心
  谢珝到达宫门之后,载着谢臻的马车就沿着原路返回了, 该嘱咐的都嘱咐了, 他家的大家长就很放心地甩手走了。
  谢珝也没什么不满的,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他爹若是突然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起来他才要觉得不正常了。
  他来的算是较早的,但宫门前还是已经有了许多贡士们。
  四下看了一番,没有看见熟悉的人,谢珝索性就站在原地,安静地等待着。
  没过多久,宫门前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 只不过都不约而同地保持着安静, 见到熟人也不过抬手作揖, 或点头示意,盖因宫门口怎么看都不像是个能够寒暄的好地方。
  前面不仅有原来的守卫,还有临时调来的羽林卫和锦衣卫,羽林卫着玄色袍服, 锦衣卫着大红飞鱼服, 皆是面目肃穆,黑红二色泾渭分明。
  随着过去的时间愈长,考生们基本上也都到齐了,谢珝早在方才就看见了同为广陵书院出身的师弟们:范应期,沈鲤,韩辑, 陈文焕四人,也颔首打过招呼了,他们应当是住在这附近的客栈之中,所以才组队过来的。
  原本在谢珝知道他们过来时,就有意邀他们住进谢府,这样照看起来也方便,却不料被婉拒了,他一开始不明白,后来也就懂了。
  应当是崔知著也邀请过他们去崔府住。
  谢阁老与崔阁老的之间的斗争进来愈趋白热化,也就是去年大魏进兵才稍微缓和了一下。
  他的这些师弟们恐怕暂时还不想轻易站队,他们或许觉得住进谁家就表示入了哪一派,索性谁家都不去,就住在客栈。
  谢珝对于他们这种想法并不意外,也能理解,但最终还是在心中轻叹了口气,暗道朝廷之中哪有那么多的独善其身呢?
  在宫门守卫,羽林卫和锦衣卫的虎视眈眈下,三百多名贡士足足花了一个多时辰,才从宫门口鱼贯而入。
  谢珝是为头名会元,自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由人带领着往殿试的奉先殿中走去。
  他曾为太子伴读,又兼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自然对宫内的高墙红瓦,金碧辉煌都很熟悉,可就算是他,在此时这种氛围之中,情绪也难以自抑地波动起来,望着这条路,望着已经出现在视线之中的奉先殿,金龙绕柱,飞腾盘旋,是那般的庄严肃穆。
  似乎已经见到了东华门唱名,新科进士打马游街的盛景!
  不过须臾,他们就清醒了过来。
  若想实现心中这一野望,还得过了眼前这一关才行。
  众位贡士们到达奉先殿门口,经过点名之后,才依次进殿。
  点名的两位官员皆着朝廷正二品官服,观其样貌约莫都在花甲之年,然目光如炬,气势威严。
  旁人或许不识得,谢珝却是有所了解的,这两位精神矍铄的官员正是执掌都察院的两位长官,左都御史黄武和右都御史杨罗成。
  不仅如此,谢珝还知道一点儿旁的消息,前些年因受盛京院试科举舞弊案牵连的主考官白慎行,此时也已经被皇帝亲点入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黄武和右都御史杨罗成如今都已年老,白慎行又为皇帝赏识的心腹,接下来的位置想必不会低。
  不过这些事情都与谢珝暂时无关。
  贡士们进殿之后,就看见殿中的若干位读卷官,这些人皆是大永的朝廷重臣,皇帝亲点。
  为首三人身穿绯红官服,那个年岁明显比旁人老迈,一把胡子已经白了的乃是内阁首辅,文华阁大学士薛士霖,而后便是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谢阁老谢渊,与户部尚书,谨身阁大学士崔阁老崔朔。
  正是大永重臣!内阁三鼎!
  因薛首辅实在年迈,貌似走路都很成问题,于是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便由谢阁老代替了。
  经过这番,众贡士们接下来便是拜见皇帝。
  此后,才一一落座。
  殿试答题,正式开始。
  因殿试只考策论一道,所以众位考生们拿到的就只有空白的草稿纸与答题纸,正当众人正在或疑虑,或忐忑的时候,他们头顶传来了一道尖细的声音,明显是皇帝身边的内监,谢珝立马从他的话里提取到了重点。
  ——也就是这次殿试的策论题目。
  “问帝王之心与帝王之策。”
  题目很短,谢珝在听清之后便提笔将它写在了草稿纸上,然后凝目望去。
  这道题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上,回答该如何为政和该用什么样的思想为政的问题。
  很明显,这道题定然是皇帝亲自出的。
  相比较其他考生此时的眉头紧蹙,谢珝的神色便淡然许多。
  ——这是在上方那些读卷官的眼中。
  其实,谢珝在看到考题之后,心中也不甚轻松,只是他平时淡然惯了,面上不怎么能看得出来罢了。这道题目是很明确,可该怎么答题,这个度却很难把握,如何为政?该用什么样的思想为政?
  这不就是要给皇帝提意见吗?
  可皇帝的意见哪里是那么好提的。
  说轻了不行,这是谄媚,说重了也不行,这是张狂,左右为难,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里去。
  时间已过半晌,其他人都已经开始动笔了,谢珝还在静坐着端详题目。
  思考了许久,他才终于下定了心思,不去猜度皇帝与考官们是怎么想的,他还是决定以自己一贯的风格来答卷,平稳端直,不图奇,不冒进。
  他提笔蘸墨,开始往草稿纸上写道: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
  他开头便说:听说帝王亲自治理国家,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还要日理万机,才能获得太平的治理;必须有率领和倡导国家治国思想,才能够磨练和激励百官,改革与振兴各种事务,才能达到无比兴盛的治理。
  写完这一段,谢珝继续悬腕纸上。
  接下来他便阐述了“立实心”,“举实政”以及“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之间的关系。
  何为“实心”?
  便是“振怠情,励精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