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奥斯曼危机
和肆掠欧亚非三洲的祖宗们相比,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乖宝宝。继位以来与邻为善,在外交上谨小慎微,尽可能的避免和欧洲强国发生冲突。
除了在普俄战争中对俄国人落井下石外,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没有主动发起过战争。可以说是历代苏丹中,少有的和平主义者。
况且,上一次战争也是内幕重重,如果不是列强暗中鼓动,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多半会选择当一个看客。
当然,他这个“和平主义者”不是自愿当的。完全是周边的敌人太过强大,实在是打不赢只能选择和平。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奥斯曼帝国强盛的时候四处树敌,现在就要付出代价了。
总不能只让你欺负人,就不让别人报复了?这不奥斯曼帝国一没落。奥地利和俄罗斯都跑来报仇了,如果不是实力不允许,没准隔壁的波斯也会插一手。
现在波斯和奥斯曼帝国是烂兄烂弟,都走向了没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奥斯曼帝国同时和两个大国做邻居,所以悲剧的更早一些。
相比之下,东边的波斯人就要好很多,只需要面对英国人就行了。好歹还有获胜的希望,十几年前波斯人还粉碎过一次英国人的入侵。
“哼”的一声冷喝,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将手中的战报撕成了碎片。毫无疑问又是坏消息,这些日子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快要疯了。
“昨天奥地利人刚刚围困了耶路撒冷,今天博斯普鲁斯海峡又沦陷了。是不是再过几天,连达达尼尔海峡一块儿丢了,等着敌人在安卡拉阅兵?”
众人低头不语,不是奥斯曼军队不努力,实在是实力双方差距太大。俄国人也不是一味的打呆仗,在战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俄军先后从五个港口登陆。
不等苏丹政府派出的援兵过去,登陆的俄军已经撤离了,换个港口继续进攻。
看似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实际上给奥斯曼帝国带来的伤害却不小。一路打一路实施焦土政策,大量的沿海地区民众,被迫向内陆地区迁移。
在和敌人作战的同时,苏丹政府还要肩负起安置战争难民的重任。不要看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叫嚣的厉害,要所有民众和敌人死磕到底,实际操作中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俄国人攻克一地后,第一时间就开始搞破坏,比如说:破坏农田、烧毁房屋、捣毁标志性建筑物,驱逐当地民众涌入内陆地区。
奥斯曼帝国的海岸线太长,不可能全部重点防御,兵力薄弱的地区就让敌人钻了空子。
每一次俄军登陆成功,奥斯曼帝国就要多出几万、乃至于十几万的战争难民。法不责众在奥斯曼帝国同样适用,苏丹政府不可能追究这么多人出逃的责任。
人总是要吃饭的,短短一个时间奥斯曼帝国就出现了数十万难民。要救济这么多灾民,让事先没有做好准备的苏丹政府手忙脚乱。
其它各项物资也就罢了,奥斯曼民众要求不高,有口吃的就行了。就这个最简单的要求,都让苏丹政府感到为难。
看着库存的粮食日渐减少,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沦陷,这意味着战争难民又要增加了。
一天两天可以撑得住,要是战争持续一年两年,奥斯曼政府可没有那么多储备粮。
战争大臣艾尔墨德忐忑的回答道:“陛下,敌人拥有海上优势,在战场上来去如风。不等我们的援兵抵达,他们就提前撤离了,根本就不和我们决战。”
这个解释显然不能令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满意:“别的地区确实有些这些问题,可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可是俄军一路打下来的。不要告诉我,你们没有时间调集援兵?”
驻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带的奥斯曼军队数量都超过了二十万,而进攻的俄军不过十万上下,表面上奥斯曼军队拥有绝对的兵力,遗憾的是还是战败了。
战争不能光看数量,更多的还是要看兵力投放。看似奥斯曼军队数量更多,实际上却要分兵驻守各地,和俄军交战的时候兵力反而不占优。
艾尔墨德急忙解释道:“陛下,博斯普鲁斯海峡虽然失守,可是也重创了俄军,短期内登陆的俄军已经丧失了继续发动大战的能力。
我们正在调集重兵,准备将他们赶下海。
现在俄波战争爆发,沙皇政府应该不会再增兵了,这次会战表面上我们输了,可是在战略上局势正在向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个解释,忽悠一下军事能力不及格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够了。在潜意识里,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想听到好消息。
至于反攻计划能不能实现,那已经不重要了。战场上千变万化,发生点儿意外再正常不过。
看出了问题的内政大臣穆哈迈达眉头一皱,轻瞟了一眼苏丹的脸色,他果断的选择了装傻。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或许是良心不安,又或许是担心奥斯曼帝国这条船沉了,大家都要完蛋。
穆哈迈达隐晦的提醒道:“截止到目前,国内的战争难民已经突破了75万大关,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危险了。
如果继续增加下去,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粮食救济,到时候很可能会引发大乱子。”
不是可能引发大乱,而是必然会引发大乱。奥斯曼帝国不过一千六百多万人口,难民数量已经占据人口总量的4.7%。
这么多人丧失了生计,国内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岗位安置,只能依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如果战场上继续失败,这个难民人数还会持续攀升下去。奥斯曼帝国不是什么产粮大国,海外贸易又被封锁了,难民不断增加下去,爆发粮食危机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实际情况,还会更加糟糕。这么多人每天无所事事,就等着政府救济,治安都是一个大难题。
这些话落到不同的人耳中,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本来是为了给军方施加压力,但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听来,就变了味。
“为了节省粮食,今后救济难民进行区别对待,优先救济***保佑的自己人,剩下的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难民集中在一起也是一个问题,政府想办法将他们分散安置。如果想不到办法,那就让异教徒腾出地方来。”
听了苏丹的话,穆哈迈达冷汗直冒。这是嫌国内还不够乱么?如果换个人说出来,他都会以为被敌人给收买了,专门跑来霍乱奥斯曼帝国的。
本来奥斯曼帝国民族、宗教矛盾就严重,现在这么区别对待,不是在逼人家造反么?
里应外合、内忧外患,两个词语已经在穆哈迈达脑海中冒了出来,急忙劝说道:“陛下,不可啊!
现在正处于战争时期,国内万万不能出乱子。现在要是激化了矛盾,这异教徒很可能会和敌人勾结了起来,到时候帝国就危险了。”
很遗憾,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不再是刚刚继位,那个雄心勃勃的苏丹,而是被现实击败,破罐子破摔的脑残苏丹。
在1872年前,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表现还能够称得上明君。在内政上与民休养生息,建立大学、设立法典,对奥斯曼帝国进行世俗化改革。
在保守派的强烈反弹下,1872年奥斯曼帝国改革失败,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堕落了,再也不复雄才大略。
做事越来越激进,根本就听不进去劝。面对宗教问题、民族民族的时候,不想着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直接粗暴的进行武力镇压。
原时空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是折腾过火,在1876年被民众推翻,最后郁郁而终。
如果按照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意思办,或许不用等两年后,没准两个月后这里就要换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