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唐兰和杰克约定好,一周学三天,其他时间自学。
  黄爱国媳妇吃了一把核桃仁:“唐兰,学英语有啥用?”
  用处……
  唐兰回道:“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咱们现在实行改革开放了,国人要走出去,国外的人也会走进来,等以后联系越来越多的时候,英语肯定能有大用处。”
  黄爱国说道:“外语人才现今可是稀缺人才,经过了这些年的动荡,人才也凋零了不少,国家正在大力培养,依我看啊,唐兰学好了英语,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远的不说,像一些大型服装厂会接到国外的加工订单,这种情况就得配备翻译了,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看见翻译的身影,大家默认翻译都是精英,像周总理,精通多国语言,令人敬仰。
  黄爱国媳妇拍拍手:“这些大道理我不懂,快到了去医院复查的时间,咱们走吧。”
  黄爱国扶着媳妇去医院,唐兰抱着书本回了小白楼,年后恢复生产,厂区又恢复了以前的热闹。
  业务部年后还有人没来上班,吕大姐回了婆家,说是婆婆生病,所以要晚几天来,还有祝明友,去了云南探亲,来不及赶回来。
  孙主管给大家开了一个动员会,就怕大伙年后懈怠工作,把舒心的假期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孙主管在上面慷慨激昂,杨琴递给唐兰一个纸包:“唐兰姐,给你红糖块,可以泡热水,里面加几颗红枣更好,补血的。”
  唐兰撕开了纸包,褐黑色的糖块,凑近闻还有甘蔗的香气,比普通的散装红糖要好上很多倍。
  难道,这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古法红糖?
  所谓的古法红糖对唐兰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那段时间,微信朋友圈的微商刷屏不断,整天宣传红糖的妙处,就快要包治百病了,不过唐兰后来搜了搜相关新闻,某宝上大多数都是假货。
  唐兰捻了一点放入口中,糖粒缓缓地在口腔里散开,没有焦苦的味道,只留下满齿的香醇。
  唐兰抓住杨琴的胳膊:“这红糖你是哪里来的?”
  八十年代的红糖供应比前些年要宽松一些,要是搁在六十年代,红糖简直成了奢侈品,供应少不说,还经常断货,普通人家一般只能买到白糖。
  小孩子挑嘴不愿意吃饭,当妈的舀一小勺红糖拌在饭里,饭上沾满了糖的甜味,丝丝甜甜的味道,能顺着舌尖流进心里。红糖拌饭,也成为了很多人最美好的回忆,坐月子的孕妇,若是能吃上一碗红糖鸡蛋,简直不要太幸福了。
  从去年开始,红糖的供应也渐渐敞开,唐兰猜测,是这些年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各种物资丰富,自然不必像以前那么拘紧。
  可工厂发的红糖票根本买不到这么优质的糖块……
  杨琴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小声和唐兰说:“这是我过年回老家,从我二姑姥家拿的,十一月前后吧,收甘蔗的季节,他们那家家户户都用土法熬糖,这么熬出来的红糖可好喝了,比供销社买的好。”
  唐兰问:“这也是发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没人拿出去卖吗?”
  杨琴叹了一口气:“唐兰姐你不知道,我们老家位置特别偏远,在山区呢,我进山一趟,光是走路就得三四个小时,步行,有自行车都没用,山路推车过不去!所以平时我都不怎么回去,太折腾了,你想想,山里人出来一趟多难?”
  杨琴又补充了一句:“倒是有人动过卖糖块的心思,挑着扁担翻过山头拿出去卖,买的人倒是不少,能赚点零花钱,一来耗时耗力,二来耽误种地,一走就是多半天,家里的地都没时间管。”
  杨琴说的有道理,对于农民来讲,种地才是主业,搞副业可以,但不能耽误种田,不然就是不务正业了。
  孙主管讲完话,唐兰如临大赦,她跑出去接了一杯热水,把红糖块掰了半块放进去,糖块缓缓散开,热水变成了红褐色,唐兰喝了一口:这是她喝过的最好喝的红糖水了!
  唐兰记得小时候家里人抱怨,说超市里的红糖一年不如一年好喝。
  红糖……唐兰陷入了沉思。
  作者有话要说:  迟来的第二更,啊啊,光顾着看八卦吃瓜了……捂脸
  第88章 小山村
  隔天杨琴又给唐兰拿了几块红糖, 装在最简单的纸袋子里:“我姑姥那有挺多的,我这次回来, 给我装了不少,你也知道, 咱们红糖供应不多, 我每个月都得肚子疼几天, 离不开红糖。”
  唐兰拿着红糖块, 捏碎了一半,红糖渣顺着她的手滑了下去:“杨琴, 如果有人大量买你姑姥村里的红糖块,会有人愿意卖吗?”
  杨琴犹豫了一下:“私下做点小生意村里不管, 可要是大张旗鼓的, 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吗?”
  唐兰反问道:“还记得上个月的民生报纸吗?”
  报纸?杨琴从脑海里搜刮信息,这时唐兰说:“政/府鼓励农民创业增收,放心吧, 没问题的,不然我的成衣店早被查封了。”
  唐兰的话不假,市场经济的口子已经撕开,无论是谁,都不应该故步自封,现在虽然还是有计划体制的残余,但人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已经慢慢发生改变,做生意, 不会再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大帽子。
  和衣服相比,红糖是消耗品,衣服可以暂时不买,但红糖谁都能买回去吃,这时候的人对红糖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曾经有一段时间,红糖还充当了孩子们的零食,馋嘴时候舔上一口,比吃什么都有滋味。
  红糖票春节前发了半斤,红糖票还有指定的用途,比如小产、生产的女人,都可以从医院开个证明,拿着这份证明,就能领到一斤的红糖票补贴。
  红糖比白糖要紧俏一些,用途也更多,销路……估计不成问题。
  唐兰问杨琴具体地址,杨琴说不太清:“唐兰姐,我告诉你也没用,小山村特别难找,得翻山头呢,唉,山里人的日子苦啊,咱们这的村里,平原多,交通也方便,有的还通车呢。”
  唐兰想起了南坪村,南坪村的地理位置就很好,离市里比县城还近,每天几班车都从村口经过,冯大姐为什么敢种果树?也是看中了有交通能把水果运出去。
  “要想富,先修路”的这句口号并不是空穴来风,唐兰打算有时间去杨琴说的二姑姥家看看,哪怕红糖块不卖,自己留着喝也好啊!
  离取消计划经济还有七八年,这些年的供应依旧敞开不了,唐兰收一些红糖回来,可以储存在红包余额里,毕竟那里就像是一个不会过期的仓库,可以随用随取。
  据杨琴的描述,回一次老家得先坐汽车到镇上,然后再步行翻山,回去一趟腰都散了。
  唐兰给她捏捏肩:“你如果带我去,我什么要求都答应你。”
  杨琴腾地站起来:“真的?那我可不客气了。“
  “别客气别客气,千万别客气。“”
  杨琴托腮想了想:“我从成衣店选三件衣服?”
  唐兰大手一挥:“只要你不选肖红身上的,其他的随便你拿。”
  杨琴喝了一口水,老家回去一趟虽然费时费力,但唐兰姐大方,可以选衣服呢?成衣店的衣服款式有的比商场里的还时髦,虽然业务部的人去买有优惠,但杨琴每个月的工资有限,不可能月月买衣服,除了基本的开销外,她还要攒钱交到家里,这么一算,每个月的余钱并不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