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林清重新拿起试卷看起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闺房诗,可是却不是为了讨好公婆,讨好夫君,而是为了讨好主考官,这其实是一首科举自荐诗!
  说起这首诗,就不得不说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是唐朝举子朱庆馀在考进士时,向当时著名诗人张籍,询问自己能否科举得中的事。
  在唐代,由于科举考试不糊名,考官在录取进士时,不仅看文章的好坏,还看举子的名声大小,所以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颇为实用的风行性做法,那就是考生在试前往往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引荐,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这就是当时流行着的所谓行卷。
  而朱庆馀,也在科举前,将自己写的许多文章,送给当时著名的诗人张籍,希望他能帮着自己宣传一下,以便考中进士。
  朱庆馀当时虽然送了很多手稿给张籍,可还是心中忐忑,不知自己是否可以中进士,于是就做了一首诗,想试探一下自己是否可以中进士,而这首诗,就是考题上的这首,名为《闺意现张水部》
  这首诗其实是,朱庆馀将自己比作新妇,将张籍比作新郎,将主考官比作公婆,问:我将要考进士,您看看我的这些手稿,和主考官的口味吗?
  之所以写的这么隐晦,是因为毕竟当面问别人自己的文章好不好,显得很失礼,所以才写的如此隐晦。
  而最妙的是,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后,哈哈一笑,当即也作了一首《酬朱庆余》答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所以为当时诗坛佳话。
  所以这首虽然是闺房诗,却实打实的写的是科举,出在这里,不仅应景,寓意也是极好的。
  而最重要的,这道题并不难,因为没有具体要求,所以这道题破题有很多种,可以写文人相重,重视学才,也可以写这种作诗手法的高明之处,还可以批判一下不糊名的坏处,甚至还可以讨论一下应不应该毛遂自荐,反正只要搭边,这道题都没问题,所以只要看的懂题,身为童生,泛泛而谈的写篇策论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前提是,你得看的懂题!
  你要看不懂题,这题就歪到南墙根了。
  林清把试题放下,按了按额头,想想怎么破题。
  上一世,他看到这个题时,也和这些学子一样直接懵了,不过当时他留了个心眼,就像高考历史永远不会考文革,科举考试,有些内容也是一定不会考的,例如闺房诗,只要主考官不脑抽,他就不会考那种有争议的题,毕竟闺房之私,怎么可能拿到科考,尤其还是院试的考场,可当时他又确实想不出这首诗有什么寓意,所以当时他就写了个万金油策论。
  科考中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文章,表面看起来华丽无比,高端大气,可要真正研究下来,就会发现,整篇文章都是泛泛而谈,其实啥都没说。
  林清当时在猜不出题是什么意思时,就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肯定得不了好名次,可当时大多数人都写错的情况下,起码林清这篇文没明显错误,所以他最后几乎压着线过了院试。
  而这一世,既然他知道了这首诗的背景,也知道如何破题,自然不会写前世那篇万金油,林清想了想,决定从文人相重这个角度写,毕竟这个话题最安全,最不容易引起忌讳。
  等到笔墨纸砚发下来后,林清磨好墨,开始先在草纸上打草,写了一会,林清突然顿住,想到了一个问题:
  这主考官不会是当年和他一起考院试的吧?
  对了,这个主考官叫什么来?
  林清一脸懵逼,他好像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
  林清在第二天下午,拖着疲惫的身体出了考场,结果一出府学的门,就立刻被几个人围住,林清抬头一看,是他爹,他哥还有他家的管家。
  林清模模糊糊的打了个哈欠,问道:“爹,哥,你们怎么都来了。”
  林父一把扶住林清说:“清儿,你没事吧!”
  “没事,就是好困,那被子太脏了,我看的恶心,就没用,直接睡的床板,那床板还是我的桌子板拆下来的,咯的我没睡好。你们怎么都来了,让我哥来接我就行了。”林清说道。
  林父看了林清几眼,小心翼翼的说:“清儿,你感觉还好吧,就一场院试,别放在心上。”
  林清听了这话有点不对味,有一丝清醒,奇怪的说:“爹,你怎么了?”
  “那个,那个,我听说你们这次院试有些难,怕你心里不痛快。”林父努力想找个不那么刺激的说法。
  林清愣了愣,随口说道:“这次题不难啊,只是策论有点偏。”
  林清想到策论,有些想笑的说:“爹,你不知道,我们这次考的一首很好玩的诗,那首诗乍一看是写闺房之乐的,其实写的是科举………”
  “什么?”林清还没说完,就听见后面一声吼,顿时吓得一哆嗦。
  林清气的直接转过身,对后面说道:“吼什么吼,你想吓死人吗?”边说边拍拍自己的吓得乱跳的小心脏。
  谁知那个人直接走到林清面前,红着眼说:“你说最后那道策论写的是科举,不是闺房之乐。”
  “那是唐代行卷的一首有名的自荐诗,在《全唐诗》中非常有名,你没读过吗?再说,院试是科考,考什么闺房之乐?主考官又不是有病。”林清说道,本来他不想这么刺激人,可凭白被吓一跳,任谁语气都不会好。
  对面的童生面色从涨红到苍白,又从苍白到发青。
  林清突然觉得自己说的有点过分了,这人一看就是没作对题,人家刚科考失利,自己刚才说的又有点重,这人不会被刺激坏了吧?
  林清赶忙打算说两句心灵鸡汤把对方回暖一下,可还没开口,就看到对方突然间,拔腿就跑,直接往前冲,直接以百米加速,扑通一下,跳到了府学前面的护城河里。
  跳河自杀?
  林清直接傻眼了,反应过来,立刻就要往前冲救人,天哪,他一句话居然把人家刺激的跳河了!
  林清刚跑两步,就被林父林泽一人一个胳膊一把抱住。
  林清顿时被一阻,急道:“爹,那人被我刺激的跳河了,我得快点救他,你别拽我啊!”
  林父抱着林清,急急的道:“不用救。”
  “怎么不用救,人命关天啊!”
  林泽赶忙说:“二弟,真不用救,从今天出了考棚,府学已经有不下四十个人跳河了,府学的山长早就派人在旁边拿着网等着捞了,我看他们跳河跳的心惊胆战,才把爹也叫过来,就怕你跟着学,我听府学的人说,他们每次大考考不好,就跑去跳河,他们都跳习惯了。”
  跳,跳习惯了,林清僵硬转过头看着他哥,又转过头看看他爹。
  林父对林清语重心长的说“儿啊,你要想跳,咱回家里浴房跳,那里水凉。爹烧温水给你跳。”
  林清:………
  第三十七章
  林清还是有些不放心, 就带着他爹和大哥去前面看了看。
  结果就一个穿着长袍的夫子正拿着戒尺揍几个刚爬出水的府学学子,一边揍一边说:
  “书到用时方恨少, 早不好好读, 现在知道跳河了,都滚回去给我把《全唐诗》抄十遍,平日叫你们多读点书, 偷懒磨滑。”
  几个学子一边拿手护着头一边躲,叫屈道:“院试本来就只是考帖经、杂文和策论,又不考作诗,怎么能怪我们。”
  “难道怪老夫?”夫子吹胡子瞪眼的说“回去抄二十遍!”
  几个学子顿时抱头逃窜。
  林清嘴角抽了抽,其实人家心理素质还是蛮好的。
  ………
  沂州府府衙
  一队军士抬着十个大箱子进来, 放下后,领头的军士抱拳说:“学政大人, 全部考卷带到。”
  学政点点头, 说:“这些日子辛苦王参领了。”
  “份内之事。”王参领说道。
  学政旁边的江知府起身对王参军说:“府衙已经备好了薄酒,将军这些日子为我沂州府操劳辛苦,还望莫要推辞。”
  王参军知道这是例行的答谢,也没推辞, 就带着弟兄跟着府衙的人去了后院。
  江知府送走了王参军,就对学政笑着说:“学政大人这次出的题, 可是难倒了我沂州府的不少学子。不少学子可以抱怨此次秀才太过难考。”
  沈学政笑了笑, 说“这次沂州府徐州府兖州府三府录取秀才五十人,本就是定数,和本官出的题难易没什么关系吧!”
  “虽是这么说, 可我等只怕背后挨骂不少。”江知府打趣说。
  沈学政听了哈哈大笑:“反正骂也是骂本官,本官也不会掉块肉。”
  旁边一个老者插嘴道:“沈茹,你这家伙就是小心眼,自己当年被这题卡了一下,现在就出这题来难为这些小娃娃。”
  江知府不由看向这位老者,沈茹是由礼部侍郎出任提督学政,从二品,虽然主管一省科举教育,却实际上是京官,相当于钦差大臣,所以哪怕他是四品大员,手掌一府政令,在沈茹面前也得毕恭毕敬,只敢开个玩笑,想拉进些关系。而老者,却直接对沈茹直呼其名,这身份就不得不让人侧目。
  沈茹好像看出了江知府的疑虑,介绍说:“这位是崇阳书院的山长萧山长。此次他带领十位弟子来协助阅卷。”
  江知府一听立刻神情一肃,这萧山长虽然不是官场中人,可崇阳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一,朝中有不少大员可是出自崇阳书院,而萧山长能成为崇阳书院的山长,本身就是一方大儒,难怪学政大人对他如此尊敬。
  江知府连忙说:“不知大儒来此,有失远迎,是本府的过失。”
  萧山长摆摆手,抚了抚胡须说:“本来就是朝廷征召,大家为朝廷尽力而已。再说,能让优秀的学子从科考脱颖而出,也是一件幸事。”
  每次院试,由于科考人数过多,朝廷会征召五百里以外书院的夫子来辅助学政审阅试卷,以保证院试可以公正进行。江知府本来以为这次来的也只是一些书院的教习,却没想到来了个大儒,顿时感到意外的惊喜。
  忙说:“能得山长亲至,是沂州府学子的福气。”
  “江知府客气了。”
  三人客套完,沈茹说:“这次三府童生不少,前两场的帖经和杂文,就麻烦萧山长带来的教习们。最后的策论,萧山长,江知府就和在下一起看。”
  萧山长和江知府点点头,策论最重要,改题争议也最大,交由别人改他们也不放心,毕竟院试这件事,他们担的责任最大。
  沈茹见两人同意,就让几位陪考官先用钥匙把密封的考卷箱子打开,先让其筛选掉第三场策论缺考的,又将策论没答的,或者字迹不清的直接筛掉,然后再将格式不对,有忌讳的筛掉,这才把剩下学子的试卷拿出来,让十位教习先领走帖经和杂文的试卷,三位才坐在案牍前,开始阅卷。
  江知府看着还没改就被筛下大半,有些尴尬的说:“吾沂州府的文教,还是有些不足。”虽然考生考的差不是他的问题,可身为一府之主,文教也是他掌管的范畴,所以他也得担责。
  沈茹摇摇头说:“江知府过责了,哪里的院试不是学子只要过了童生,就拼命的来考,哪怕明知道自己没这实力,也想来碰碰运气,所以考卷水平参差不齐,也不足为怪,再说,北地本来就缺少名师,甚至连书籍都多有不全,这些哪能怪到江知府身上。”
  江知府也知道这事本来就怪北方底子弱,可在上司面前,主动承担责任要比推脱强多了,既然上司都不怪他,那自然就放心了。
  三人快速的阅着试卷,每人将每张试卷看一边,打上一个记好,画x的直接去掉,画圈的接着传给另一个人,三个人看后,三个人都画圈的,留到最后定名次。
  三人用了两天,才把上千份策论看完,从中选出二百份,又综合帖经和杂文的成绩去掉一百份,最后剩下一百份,用来排名。
  第三日,到了最后定成绩的时候,沈茹江知府和萧山长松了一口气,两天的时间,他们看了上千份试卷,如今,终于可以快要结束了。
  沈茹让人将一百份考官平放在屋里的案牍上,看着摆满屋的试卷,沈茹先挑出二十份一看明显就有不足的试卷,扔了出去。
  然后说:“剩下的,咱们开始排名吧!每人挑二十份,然后排好,最后咱再定名次。”
  江知府和萧山长点点头,然后就在屋里开始挑考卷。
  江知府挑了两个写的不错的,拿着放在手里,就接着往前走,走了两步,就看到一份熟悉的考卷,江知府的脚一顿。
  之所以对这份试卷熟,倒不是因为他通过字迹认出了是谁的试卷,而是前天改卷时,他看着这份试卷做的非常不错,就按流程画了个圈,然后就递给了旁边的沈学政。而沈学政看到这份试卷,就愣了一下,然后才开始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