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第1224章 内廷制衡

  正统八年十一月,正统帝迎来了他十六周岁的生日,京城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终于,正统帝在登基八年后终于迎来了亲政的日子,这对大明而言可是一件重要的大喜事。
  亲政仪式在太和殿举行,正统帝接受了满朝文武的叩拜以及一系列的流程后正式执掌了大明的军政大权。
  按照惯例,亲政后的正统帝宣布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与民同乐。
  随后,正统帝一连下发了三道圣旨,分别与宦官、朝臣以及百姓有关,被视为正统帝亲政后的三把火。
  在第一道圣旨中,正统帝严禁内宦私结外廷,嘱托营求。
  此举并不是正统帝心血来潮,而是为了敲打日益崛起的内廷,自从刘球死后一些想要投机取巧的文官已经相继投靠了王振,使得内廷的势力大增。
  圣旨云:祖宗旧制内官内使职掌内府事务,纤毫不敢透漏。今尔等有不遵法度,与在外各衙门官员私相结交透漏事情,或因公务,营干已私,或因亲情请求嘱托公事,或借拨军夫役以致有司挪移选法,出入刑名,重劳军民,妨废公道。
  以往之事,悉置不问。
  自今宜相戒饬,谨遵法度。平素安分守礼者,益加谨慎,用保长久、其有徇情逮法者,即洗心改过;或有不遵祖宗之法,具在必罪不宥!
  这与宣德帝当年处死作恶的太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宦官的一种驾驭方式。
  第二道与官场上结党营私、瞒上欺下的风气有关,表明了正统帝对这种风气的不满。
  圣旨云:朝廷建置百官,分理庶政,必能奉公守法,庶有成绩。
  在京内外官员,彼此交通,夤缘作弊,或畏势要,或贪贿赂,遇有事务,私相嘱托,以致文武铨选不出,刑狱轻重失当;军民被其役使,或放富差贫,劳逸不均;或输粮草,辄有挪移。
  风宪官党比不言,论罪皆不可容。
  今姑宥不问。继自今素守礼法者,益加谨畏,以保名节;其有徇私玩法者,即宜修省,以图自新,毋为势要所协,毋为贿赂所诱,毋相党比以私灭公,毋事阿附以图侥幸,毋柔儒诡随有妨正道,毋苟容奸邪有旷职掌。
  庶副朝廷委任,永保名位,敢有不知改诲,仍蹈前非,必治以重罪。
  从这两道圣旨中不难看出,正统帝此举对内廷和外臣都进行了敲打,希望他们能尽心给朝廷办事。
  至于第三道圣旨,则与百姓的民生有关,正统帝下旨招抚因为各种原因逃离本土的百姓。
  圣旨云:各处逃民先因水旱窘于衣食,又为官府科敛太甚,不得已流移外境,朝廷屡下诏原宥其罪愆,命其听令报籍。
  近闻有司虑有逃民迁徙无常,遗下税役,使平民受牵累,不容其报籍。其中有愿回原籍者,又以久离土著,恒产无存,公私逋负缠结,不能容身,以致辗转流徙,安养无由。
  限半年之内,愿报籍之逃民悉听其报籍,务必安插得当,仍免役三年。
  愿复业者,官记其名,秋成遣之,如例优恤,公私逋负悉令免除。军匠囚徒在逃者,首先免其罪,罪重者奏闻末减。
  若辗转观望,不顺招抚者,可以发遣充军。军匠囚徒不自首者,远边充军。有窝藏者,连罪不宥。
  对于正统帝的这三把火,李云天当然持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其目的是整顿吏治,安抚百姓。
  随着正统帝的亲政,紫禁城内务总管一职也柳暗花明,正统帝以金英年老为由让其卸任内务总管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升任宋大山为紫禁城内务总管,金英为内务副总管。
  至于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由原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担任,金英退而求其次成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
  原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东厂厂公王瑾则派往南京,成为南京守备太监,取代王瑾的宦官是从南京调来的南京宫廷内务总管鲁荣,担任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以及紫禁城内务副总管。
  这出乎了外界的意料,谁也想不到正统帝会从南京调来宦官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鲁荣与宋大山和王振也是老相识了,当年宣德帝以太子的身份待在南京城时三人就认识,只不过鲁荣没能随宋大山和王振护送宣德帝前去京城登基,故而也就留在了南京城,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后坐上了南京宫廷内务总管一职。
  让鲁荣担任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自然是李云天的主意,李云天向正统帝建议,应该学宣德帝一样平衡内廷的势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廷牢牢地掌控在手里,使得内廷为皇权服务。
  正统帝虽然信任从小陪着他一起长大的王振和宋大山,但更信赖李云天这个自幼便教导他的老师,无论宣德帝还是张氏太皇太后,乃至现在的孙太后都对李云天无比的信赖。
  故而,正统帝接受了李云天的这个提议,把鲁荣从南京城调了过来,给内廷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由此一来,鲁荣就能够对王振的权力形成制约,使得王振无法再随心所欲地调动东厂的人为他做事,使得内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才是真正的驭下之道。
  直到正统帝的圣旨降下来,刚来京城不久正在忐忑不安等待着消息的鲁荣知道自己升了官,成为了紫禁城内务副总管、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和东厂厂公,惊得目瞪口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天上竟然掉下来如此大的一个馅饼,正正地砸在了他的头上。
  回过神来后,鲁荣激动地跪下接了正统帝的这道旨意,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转眼间他就成为了内廷的四号人物,与宋大山、王振和金英平起平坐。
  收好了圣旨,鲁荣一溜烟地进了紫禁城,前往坤宁宫跪谢孙太后,以为他能升任紫禁城内务副总管一职是孙太后的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鲁荣是孙太后的同乡,年幼时随着家人一同去南直隶讨饭,由于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家里就把他卖进了宫里当内侍。
  孙太后当年还是太子嫔的时候就是鲁荣伺候得她,一转眼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其实宣德帝登基后鲁荣有机会跟孙太后去京城,不过孙太后当时找了他让其留在南京。
  毕竟孙太后当时的情形不怎么好,张氏太皇太后对胡皇后十分宠爱,孙太后在宫里没有一点儿势力,倒不如让鲁荣留在南京发展。
  这些年来,鲁荣能熬到南京宫廷内务总管的位子,自然离不开孙太后的支持,相对于紫禁城,孙太后在南京皇宫的事务上更有发言权。
  “你应该谢的是忠王爷,忠王爷向皇上举荐了你,你才能来京城。”孙太后望着跪在地上的鲁荣,微笑着说道,“从今以后你可要尽心给皇上办差,千万不要辜负了哀家和忠王的期望。”
  “奴才明白,一定全力辅佐皇上。”鲁荣闻言不由得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这里面还有李云天的关系,以前他可从没有与李云天有过来往,随后郑重其事地回答了孙太后。
  “只要你心里装着皇上,那么以后如果有什么委屈的话哀家给你做主。”孙太后对鲁荣的反应很满意,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奴才谢过太后,以后必当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荣心中顿时大喜,这意味着孙太后以后就是他在皇宫里的靠山了,连忙向孙太后磕头谢恩,如此一来就能与宋大山和王振抗衡。
  否则的话,鲁荣的这个紫禁城内务副总管、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东厂厂公就只能是徒有虚名而已,很快就会被宋大山和王振给架空。
  孙太后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有鲁荣当她的耳目那么她就能知道朝廷上的动向,替正统帝好好地看住大明的江山。
  “忠王不愧是忠王,高瞻远瞩,谋略深不可测!”随后,孙太后在心中暗暗感慨了一句,当年让她把鲁荣留在南京皇宫的人正是李云天,要不然今天鲁荣在紫禁城里只是一名中级宦官罢了,根本没有资格担任紫禁城内务府总管一职。
  可如今不同,鲁荣贵为南京皇宫的内务总管,不仅有着足够的资历调来京城任紫禁城的副总管,而且还带来了一批心腹手下,足以使得他在内廷站稳脚跟。
  与李云天一样,孙太后也希望内廷里的各方势力相互牵制,否则就有失控的危险,毕竟内廷代表了皇帝的旨意,要是失去了制衡那么很可能会背着皇帝行事,这可是孙太后所不希望看见的一幕,在她看来内廷的宦官就是皇家的奴才,岂能越俎代庖?
  鲁荣的意外出现使得内廷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廷一些宦官趁机投靠到了鲁荣的门下,使得背倚孙太后的鲁荣很快就壮大了势力,成为了内廷中除了宋大山、王振和金英外的第四大势力。
  虽说内廷由宋大山这个内务总管以及王振、金英和鲁荣三名副总管掌控,但由于金英行事低调,故而内廷的权力实际上由宋大山、王振和鲁荣瓜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金英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风雨,早就把名利权势看得非常淡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正统帝依然信赖他,但他很显然无法跟自小跟在正统帝身边的宋大山、王振,以及孙太后的心腹鲁荣相比。
  所以,金英选择了远离朝堂上的纠纷修身养性,暗自蛰伏起来等待着复出的时机。
  由于宋大山对司礼监并没有兴趣,故而内廷的矛盾和争斗就集中在了王振和鲁荣的身上,两人身后都有所倚仗自然不会轻易退让。
  而引起王振和鲁荣争斗的核心就是东厂的控制权,只有控制了东厂才能掌握打击朝堂文武百官的权力,以前由于王瑾的退让东厂实际上被王振掌控,而鲁荣肯定不会坐视王振越界。
  这正是李云天所希望看见的一幕,由此一来王振就会被鲁荣制约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