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论战

  杨致既不好酒,也不嗜酒,酒量仅是一般。最近一次酩酊大醉,说起来已是六年之前重阳日在宫中与先帝的那次狂喝滥饮了。
  次日睡到将近午时才起来,直感觉昏昏沉沉、头疼欲裂。灌下两杯浓茶,擦了把脸,醒了醒神一问,才知昨夜与耿超畅饮几近通宵达旦。据说二人时而拍桌打椅,时而怒目相向,时而抱头痛哭,时而相对大笑。杨致的酒量,与耿超明显不是一个档次。天刚放亮,耿超就领着几名随行亲卫悄无声息的离去。
  用心回想,昨日之所以与耿超说了那么多,究根到底,其实心底很在乎与耿超那份并肩浴血的情谊,对他很不放心。新皇登基,众臣心思各异。耿超太想证明自己的忠诚与能力了,甚至比新皇更渴盼与突厥的战争。
  杨致委婉的提醒了耿超,这是赵启与索力之间的战争,你只需要做个称职的打手就行了。
  杨致心里对耿超没底,对赵启的战略意图更没底。耿超走后,召来云娘一再嘱咐,严令遣派侦缉司七成以上密谍时刻关注突厥、北燕、南楚近期动向!
  大夏的日益强盛,对突厥、北燕、南楚都是很现实威胁。突厥之战或不会败,杨致真正担心的是三方勾结,对大夏形成合围之势。因为大夏的颓败,对三方国势都有莫大好处。如若料想成真,突厥之战极有可能演变为关乎大夏生死存亡的国战。赵启能想到吗?大夏能承受吗?能扛得住吗?打仗其实打的是银子,海关厘税的挪用,看来也得悠着点了。
  夏历隆昌一年九月初四日,皇帝下诏:原任平南大将军耿超改授平北大将军,调任朔方,统辖骁骑将军董坚、李为所部精骑。归由现任讨虏大将军曾英明节制。原任潼关守将叶闯,接任平南大将军,统兵驻守余杭。原任禁军副将军王文广。接替叶闯担任潼关守将。原任内廷禁卫府将军严方,改授禁军副将军。原任禁军骁骑将军韦志高。接任内廷禁卫府将军。原任禁军骁骑将军张安,接替王文广升任禁军副将军。原任禁军偏将朱大为、陈准、胡智雄,升任禁军骁骑将军。
  皇帝这样的军方人事调动,对朝中众臣之间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突厥形势突变,索力野心勃勃,平调耿超北上抵御本在情理之中。叶闯、严方、王文广、韦志高、张安等新兴将领的调动,为了护卫宫禁、拱卫京畿,任谁都无话可说。
  夏历隆昌一年十月。索力再度遣派突厥使节来到长安。仍是声称,上年草原遭遇蝗灾尚未恢复元气,大漠重归一统之后东突厥残敌尚未肃清,以至民生凋敝,“请求”大夏继续免除贡赋、援助粮草。
  这无疑是对新任大夏皇帝底线的进一步试探。
  不管是否答应免除贡赋,反正他压根儿就没打算给你。臭不要脸的要求援助粮草,你是否答应他也无所谓。稍有头脑的人都已经意识到,突厥与大夏翻脸的日子不会太久了:前二者是为了给发动战争埋下借口,“大漠重归一统”这样的字眼,则带有浓厚的威胁意味。
  尤其可恶的是。当年先帝唆使索力拜杨致为义父,新皇登基之后突厥几度遣使来朝,在皇帝面前耍无赖、倒苦水。却每次都没忘了向杨致这个便宜干爹的侯府奉送厚礼。明明知道不过是拙劣的离间计,却仍然无法阻挡皇帝的郁闷与不少朝臣的愤懑。
  所幸赵启头脑还是十分清醒,为了避免杨府陷入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的尴尬境地,命贴身近侍金子善去了一趟,专为此事传下口谕:人家大老远的送都送来了,不要白不要,只管放心收下便是。
  而对突厥使节的回复,就不像前两次那么客气了,很利索的将皮球踢回给了索力:大夏与西突厥乃是君臣之邦。理当严格遵从两国之间订立的和约。鸿胪寺与礼部依据对外邦交常例,拟定了回复的国书。满是之乎者也的国书。赵启连象征性的看上一眼都省了。龙颜不悦的交代,你们直接告诉突厥人。大夏有句俗话叫送的是人情、要的是本份,那不就完了吗?
  两国之间的和约,当年由杨致“以德服人”而订立。赵启这番回复与前两次大为迥异,带有鲜明的杨氏风格,朝野上下顿生扬眉吐气之感。
  杨致看到长安急发的邸报,不禁啼笑皆非。去年赵启以监国太子的身份夜访杨府,徐文瀚与杨致都力主对突厥强硬。赵启显然对此耿耿于怀,密旨命耿超前来问策,不乏怄气的成分。
  薛青云见杨致看了邸报沉吟不语,搭讪道:“侯爷,耿超重又调回朔方,看来大夏仍视突厥为心腹大患,皇上开始着手整军备战了。难怪耿超上月特地前来拜会侯爷!”
  杨致摇头道:“不仅仅是整军备战。就在我们说话间,说不定已经开打了。从朔方密报的任何消息,无论昼夜,必须即刻报我。”
  世人皆知杨致因血战大漠而名振天下,薛青云等人已追随杨致多年,却极少听他主动提及那段往事。在薛青云看来,那段热血狂歌的岁月,必然给杨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于现在对朔方局势的关心,显得有点过于敏感了:“开打?侯爷,不会吧?突厥几度遣使来朝,大夏亦是以礼相待,双方不像是立马撕破脸皮的样子。时值深秋,严冬转眼即至。突厥人秋高马肥之际并未大举进犯,怎会选在天寒地冻最为难熬的时节,冒然与大夏开战?”
  杨致面带忧色的道:“突厥不会,大夏会。耿超是大夏对突厥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将领,对突厥人习俗的了解也最为透彻。”
  “与国征战,利益至上,不一定非要撕破脸皮。索力想打,皇上也想打。两家各取所需,但都没有充分的底气,所以都没有下定决心打算死磕到底。使节往来意味着双方保持正式的官方沟通渠道,以便于控制战争规模,相互留余回旋余地。”
  “我最为担心的是,无论是索力可汗,还是皇上,二人的处境与目的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因于此,他们谁都输不起!但凡争战,必有胜负,能得几次平手之局?若无一方主动妥协,必成死战!我总感觉有人在给索力撑腰,他才敢试着那么干。给他撑腰的人,除了南楚,就只能是南楚!南北两线作战,皇上能应付得来么?”(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